保险行业“退保黑产”风险持续,监管部门重拳出击
AI导读:
保险行业面临“退保黑产”严峻挑战,监管部门多次联合整治,但问题依旧存在。黑产团伙通过多种手段诱导消费者非正常退保,并收取高额手续费。消费者面临经济损失和个人信息泄露等风险。监管部门重拳出击,密集发布系列文件,并联合公安等部门发起专项治理行动,整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孙诗卉上海报道
近日,保险行业再度面临“退保黑产”的严峻挑战。2025年1月3日,公安部在京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通报了公安部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开展的保险诈骗犯罪专项打击工作的成效。会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稽查局局长李有祥特别提醒公众,应通过正规渠道维权,拒绝非法代理维权及恶意投诉,尤其是要警惕“代理退保”等虚假承诺。
近年来,尽管各部门已多次联合发文整治“代理退保”黑产,但这一问题仍是保险行业的顽疾。尤其在2019年前后,“代理退保”黑产活动尤为猖獗,即便经历了一系列专项打击,仍有犯罪分子潜伏并伺机作案,不时引发恶性事件。
“代理退保”黑产不仅损害消费者利益,也对整个保险行业造成重创。消费者若非正常退保,不仅面临经济损失,还需支付高达20%~60%的“代理服务”费。此外,个人信息泄露、被冒名贷款等风险也随之而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指出,防骗的首要原则是增强守法意识,警惕代理退保,不轻易泄露个人信息。
从区域性到全国化,“退保黑产”的扩张轨迹清晰可见。黑产团伙主要通过互联网平台及短信营销等渠道,以“全额退保”为诱饵,诱导投保人委托其代理退保事宜,并收取高额手续费,甚至侵占退保资金。另一种模式则是通过诱导投保人退保原有保单并重新投保,与保险代理人串通套取保险公司的新人业务奖励。
这种“双向套利”模式不仅让黑产团伙获取高额手续费,还能从保险公司骗取佣金。更恶劣的是,他们采取极端手段,煽动消费者恶意投诉或举报保险机构,通过反复投诉举报、散播负面信息等手段施压,实现非法牟利。
保险行业深受其害,代理退保黑产行为不仅扰乱市场秩序,破坏金融稳定,还损害行业形象,占用政府资源,破坏金融管理秩序。同时,消费者的权益也严重受损,面临资金损失、个人信息泄露等多重风险。
《“非法代理维权”治理调研报告(2023)》显示,全国有超万家以“债务咨询”等名头运营的公司,从事“非法代理维权”的人员达数十万,参与此类活动的消费者高峰时期更是高达数百万至上千万,给金融机构造成数百亿元级别的财产损失。
值得注意的是,“代理退保”黑产手法不断升级,利用短视频、直播、微信群组等渠道招揽客户。2024年以来,这种新型黑产模式逐渐泛滥,呈现出四大特征:一是短视频平台主播公然宣传可“全额退保”;二是拉拢保险消费者加入指定的“退保维权微信群”;三是煽动消费者群体上访,以非理性方式闹访;四是部分律师、律师事务所专业人员参与“代理退保”,以虚假宣传获取消费者信任。
面对“退保黑产”的蔓延,各地监管部门迅速响应,密集发布系列文件,并联合公安等部门、行业机构发起专项治理行动。从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写入“打击恶意逃废债”,到2021年原银保监会明确将“误导或怂恿保险客户非正常退保”纳入打击范围,再到2022年各地监管部门开启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打击行动,整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然而,犯罪分子的诈骗手段也在不断升级,更将目标瞄向社会弱势群体。原银保监会发布的风险提示指出,“代理退保”黑产已瞄准老年群体,成为老年人应当警惕的三大养老诈骗之首。一旦老年人落入圈套,不法分子不仅索取高额手续费,甚至直接侵占退保资金。
为应对“退保黑产”的态势演变,各地纷纷推出创新举措。2023年5月,福州市连江县人民法院对一起“代理退保”黑产案作出判决,开创了打击此类违法行为的重要司法先例。此外,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反保险欺诈工作办法》,以及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保险行业异常投诉识别指引》,均为规范退保市场、防范黑产提供了有力支持。
进入2024年,“代理退保”黑产整治工作迈入新阶段。国务院发布的保险业新“国十条”明确强调,要紧盯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坚决打击保险欺诈犯罪、违规代理退保等行为。这一系列制度性文件的密集出台,标志着整治工作已从个案打击转向制度化、常态化治理,将有力推动保险行业健康发展。
平安人寿相关负责人表示,保险公司应加大黑产动向研究投入,形成行业内黑产信息共享机制,提前制定针对性应对举措,加强消费者信息保护,积极推动清理非法代理退保广告,切断黑产获客路径。
业内人士呼吁,广大金融消费者应警惕“代理退保”的风险隐患,切勿相信黑产团伙的虚假承诺。针对合理退保需求,消费者应通过合法渠道积极维权,增强自身防范意识,保护好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