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2年第四季度,全球创投市场经历寒冬,投资总额大幅下降。然而,中国创投市场却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独角兽企业数量减少,但新能源领域崛起成为新的投资热点。中国在全球创投市场中独树一帜,占据多起全球前十大创投交易。

  2022年第四季度,全球创投市场经历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寒冬。近日,KPMG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该季度初创企业在7,641笔融资交易案件中仅募集到756亿美元,这一数字相比2021年第四季度创投投资金额减少了55.89%,甚至不足其一半。

  全球范围内,所有地区的创投投资相较于第三季度均呈现下滑趋势,其中欧洲地区的创投投资额下降尤为显著,降幅达到了40%。KPMG指出,尽管市场上筹资活动频繁且现金储备充足,但乌克兰持续的冲突、快速攀升的利率、高通胀以及对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忧等多重因素,共同导致了创投投资总额的持续下降,特别是在2022年下半年,这种影响更为突出。此外,KPMG还预测,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创投市场仍将持续面临挑战。

  在此期间,独角兽企业数量减少,初创企业面临降估值融资的压力。2022年,美洲、欧洲和亚洲地区的创投支持新创企业IPO活动显著放缓,仅中国大陆地区表现突出。KPMG创新与新创服务团队主持会计师黄海宁指出,IPO机会的缺乏使得许多独角兽公司陷入困境,为保存现金及提高获利,这些公司不得不采取裁员、减少房地产投资等降低成本措施,以推延筹资进度。她进一步预测,全球独角兽企业的筹资数量和筹资总额将降至过去三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与2020年初和2019年的水平相当,这反映了风险投资市场的保守和谨慎态度。

  事实上,科技企业“自降身价”的现象在2022年已屡见不鲜。例如,软银投资的瑞典支付公司Klarna将估值从456亿美元大幅下调至67亿美元,下调幅度高达85%;美国支付巨头Stripe Inc.也将自身估值调降了28%;英特尔旗下自动驾驶企业Mobileye在走向IPO时,其估值已比最高点下跌了三分之二。

  然而,在全球创投寒冬中,中国的创投市场却独树一帜,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据KPMG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前十大创投交易中,中国占据了六席,包括广汽埃安的25.6亿美元融资、SHEIN的10亿美元融资等。此外,中国A股市场在2022年也迎来了又一个创纪录的融资年,IPO融资规模达到5800亿元。在欧美科技行业暂停IPO、裁员减薪的背景下,中国半导体公司在深圳和上海上市,占据了全球科技行业IPO募集资金总额的38%。

  中国创投市场的繁荣离不开替代能源和电动汽车领域的强势崛起。在创投交易紧缩的2022年第四季度,新能源汽车与电池行业撑起了全球最大的几笔创投交易。不仅是中国企业,新能源相关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都备受资本关注。例如,美国创新核电企业TerraPower获得了8.3亿美元融资;总部位于西雅图的电池制造商Group 14筹得6.14亿美元;再生能源电池存储企业Form Energy募资4.5亿美元等。

(文章来源:科创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