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IPO新规正式落地,A股市场的拟上市企业迎来新考验。新规通过提升主板和创业板上市财务指标、科创板科创属性评价标准,严格把控企业上市质量。市场关注拟IPO企业能否交出满意答卷。

  随着IPO新规的正式落地,A股市场的拟上市企业迎来了一场新的考验。4月30日,为深入实施新“国九条”,中国证监会及沪深交易所联合发布了《股票发行上市规则》及《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等多项新规定,旨在通过提升主板和创业板上市财务指标、科创板科创属性评价标准,进一步健全发行上市机制,严格把控企业上市质量。

  此次新规调整,对截至发布之日尚未通过上市审议的首发项目均适用。在上市难度增加、审核趋严的背景下,拟IPO企业能否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又将有多少企业会选择放弃上市计划,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据上海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7日19时,有近300家企业尚未上会。考虑到2023年财务数据仍在更新中,若以2020年至2022年的业绩为参考,沪深交易所中约有超过20%的排队企业可能面临无法达到IPO条件的风险。

主板:提升门槛,聚焦蓝筹

  新规中,沪深交易所对主板三套上市标准进行了全面上调,进一步强化了主板“大盘蓝筹”的市场定位。当前,多数申报主板IPO的企业选择了第一套上市标准。

  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7日,申报主板IPO且处于未上会阶段的企业有147家,其中145家企业选择了第一套上市标准。主板第一套上市标准的三大门槛调整成为市场瞩目的焦点,包括:最近三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从不低于1.5亿元提高至2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最低门槛由不低于6000万元提升至1亿元;以及最近三年累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从1亿元提升至2亿元,营业收入从10亿元提升至15亿元。

  以凯龙洁能为例,该公司近三年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均未达到2亿元的新门槛,若要达标,其2023年需实现更高的净利润。同样,侨益股份也未能达到新规定的第一大门槛和第二大门槛。

  此外,卓谊生物、金鸿新材、佳祺仕等3家企业在最近三年累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和营业收入两项指标上均未能达标。

创业板:强化定位,注重成长

  创业板上市门槛也迎来了调整和提升,部分原先达标的企业或因不符合新规而折戟IPO。4月30日,深交所发布了修订后的《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2024年修订)》,进一步突出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成长性。

  创业板第一套上市标准调整为“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累计净利润不低于1亿元,且最近一年净利润不低于6000万元”;第二套标准则修改为“预计市值不低于15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4亿元”。

  Wind数据显示,在76家尚未上会的拟创业板IPO企业中,有68家选择了第一套上市标准,占比约89.47%。其中,已更新2023年财务数据的8家企业均符合新规要求,而未更新数据的企业中,约有25%可能无法达标。

  例如,斯比特公司在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的累计金额以及最近一年扣非净利润上均未达到新规标准。同样,采用第二套上市标准的百诺医药和海纳医药也面临着营业收入未达标的压力。

科创板:聚焦科创,提升标准

  作为我国科技力量的高地,科创板自开市以来便以“硬科技”为核心,吸引了大批高研发、高成长、强创新的企业上市。4月3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修订后的《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进一步强化了科研投入、科研成果和成长性等指标。

  新规中,“最近三年研发投入累计金额”门槛从6000万元提升至8000万元,发明专利数量由5项调整至7项,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门槛从20%提升至25%。

  Wind数据显示,已披露待审核的拟科创板IPO企业共有71家,其中大部分企业在发明专利数量和营业收入增长率上满足了新规要求,但约有10%的企业在研发投入上未能达标。

  以善康医药为例,其三年累计研发投入未达到8000万元的新门槛。同样,株洲科能也面临着研发投入不足的挑战,尽管其研发人员占比符合要求,但研发人员数量和学历层次远低于科创板多数企业。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