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利德IPO造假遭重罚,海通证券等中介机构同步领罚
AI导读:
科利德IPO项目因研发人员数量、研发投入金额造假被上海证券交易所通报批评,海通证券、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也因未充分核查被罚。
为满足上市条件,大连科利德半导体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科利德”)在IPO项目中涉嫌研发人员数量、研发投入金额造假,引发了监管部门的严厉处罚。5月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针对科利德IPO项目发布了四份罚单,指出其在科创属性指标相关信息披露上存在不准确情况,且扣除相关数据后不再满足科创属性指标条件。
科利德于2023年6月15日向科创板递交招股书,经过几轮问询和回复后,于今年2月20日撤回了IPO申请。然而,在发行上市申请过程中,科利德被曝出研发人员数量披露不准确、研发投入金额披露不准确等问题。具体而言,科利德子公司与部分员工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将其岗位调整为研发相关岗位,同时将部分非研发部门员工调整到研发中心,且存在专职研发人员从事非研发工作的情况。
此外,上交所还发现,科利德在研发费用归集和成本核算方面存在不准确的情况。部分专职研发人员职工薪酬未按照工时进行分摊,均计入研发费用,涉及金额高达805.36万元。同时,ERP系统账面研发领料数据与原始纸质单据不匹配,研发领料与其实际需求不匹配,导致研发费用归集不准确。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科利德是否符合上市条件的判断。
针对上述违规行为,上交所对科利德予以通报批评,并将其违规行为通报中国证监会,记入证监会诚信档案数据库。同时,作为科利德项目的保荐人,海通证券因保荐核查工作履职尽责不到位、保荐业务内部质量控制存在薄弱环节等问题,也被上交所予以通报批评。保荐代表人张波、周磊因未能对研发人员数量、研发投入金额予以充分关注并核查,也被予以通报批评。此外,会计师事务所容诚所及签字会计师栾艳鹏、宗志迅、程卫生因未能对研发费用归集、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予以充分核查,被上海交易所予以监管警示。
此次事件再次凸显了IPO审核的严格性和监管部门的严厉态度。对于拟上市企业而言,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同时,保荐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也应切实履行核查职责,确保发行人的合规性和信息的真实性。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