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工信部发布《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2024年本)》,旨在优化行业布局,促进供需平衡,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期货市场助力产业链优化,玻璃期货活跃度提升,为行业带来积极影响。

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正式修订并发布了《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2024年本)》(工信部原〔2024〕206号,简称《实施办法》)。该政策旨在进一步强化水泥玻璃行业的产能管理,推动行业结构优化与绿色低碳发展,受到市场各界的广泛关注。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新修订的《实施办法》将有助于优化行业布局,促进供需平衡,并提升行业的整体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最终推动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加速低效产能退出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对《实施办法》进行了详细解读。相较于之前的《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工信部原〔2021〕80号,简称80号文),新修订的办法在遏制产能无序扩张、引导低效产能有序退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及提升技术装备水平等方面,进行了更为严格的调整和规定。新办法旨在通过严格产能认定、提高新建项目标准、简化跨省流动程序等措施,推动产业布局调整和绿色低碳转型。

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加强水泥置换要求,明确低效运行的水泥熟料产能不得用于置换,且新建项目置换的水泥熟料产能不得拆分转让;二是完善产能核定方式,取消以窑径和玻璃日熔化量为依据核定产能的规定,确保备案产能与实际产能一致;三是实施地区差异管理,位于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或前三年水泥熟料平均产能利用率低于50%的省份,新建生产线原则上不得从省外置换产能;四是简化跨地区产能转出程序,特定条件下的产能跨省转出无需转出地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公示、公告;五是加强与能效环保政策的协同,明确能效不达标的产能不得用于置换。

《实施办法》严格规定了可置换产能的认定标准,引导低效产能加快退出,并注重产能的合规性和企业的诚信经营。与80号文相比,新增了多项不能用于置换的产能规定,包括不在合规清单范围内的产能、能效达不到现行标准基准水平要求的产能、连续两年运转天数不足90天的水泥熟料产能、未开展产能置换的光伏压延玻璃产能或不超过150吨/天的工业用平板玻璃产能,以及因债务纠纷等原因导致设备无法拆除或存在法院查封情况的产能。

为促进产能置换方案的快速实施,《实施办法》还规定,自公告之日起两年内,项目建设企业应完成备案和环评等手续,三年内完成项目建设并点火投产,逾期则产能置换方案失效。对于已公告但未开工建设的项目,应于2026年12月底前完成点火投产,否则2027年1月1日后产能置换方案失效。

多位期货分析师对此表示,《实施办法》的实施将有利于能效低于基准水平的产能自然出清,推动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例如,方正中期期货分析师魏朝明指出,玻璃产能置换规定新增了能效环保要求,能效不达标的产能不可用于置换;中泰期货分析师刘田莉也认为,新办法传递出严控产能的信号,加强与能效环保政策的协同。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实施办法》对平板玻璃的产能置换要求进行了全面更新和完善,继续坚持“严禁备案和新建扩大产能的水泥熟料、平板玻璃项目,确有必要新建的,必须制定产能置换方案,实施等量或减量产能置换”的大原则。回顾历史,自2014—2015年国内玻璃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价格大幅下跌后,政府出台了平板玻璃产能置换的相关规定,严格控制新增产能。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和需求的增加,浮法玻璃价格重心明显上移。

中信建投期货能化高级分析师胡鹏指出,产能置换一方面限制了新产能的增加,另一方面置换后的新产能通常采用更加清洁环保的生产工艺。这导致供给受限,玻璃市场价格随之上涨。同时,随着环保政策的加强和能效标准的提升,玻璃行业逐步转向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生产工艺,煤制气和石油焦为燃料的产线或逐步退出市场。这一趋势预计将推动玻璃现货价格重心小幅上移,增强成本端对玻璃价格的支撑。

对玻璃企业而言,应遵循政策导向,尤其是能耗低于基准水平的企业,应加快转型升级,降低能耗,以增强竞争力。事实上,经过数年的努力,玻璃行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供给侧改革淘汰了落后工艺和低效产能,为市场带来了活力。新建产线大多通过产能置换形成,环保升级,供需结构更加合理。

以玻璃主交割地沙河为例,过去沙河产线主要使用煤炭作为燃料,能耗高。随着产能置换措施的出台,当地产能结构和燃料系统同步升级,多数产线已转为使用天然气燃料系统。预计煤制气燃料产线将在2025年年底前完成改造,从根本上改变沙河玻璃行业的能源结构。

国投期货高级分析师周小燕表示,《实施办法》是对之前政策的延续,短期对产业格局影响较小,但长远看将推动资源最大化利用,提升产能利用率。随着能耗标准的提升,玻璃生产成本将增加,但有利于淘汰“僵尸”产线,优化产业结构。

期货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玻璃期货自上市以来,交割规则不断优化,促进了玻璃品质和技术的提升。企业通过运用期货衍生工具,对冲现货价格波动风险,扩大销售渠道,实现稳健生产经营。期货衍生工具的应用不仅提升了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还促进了商业模式的创新,推动了企业从传统贸易商向供应链服务商、专业化综合服务商等方向的转型。

寿佳露介绍,一些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有效规避了现货价格波动风险,稳定了企业现金流和利润水平。同时,期货市场的价格信号有助于优化整个供应链的运作,减少因价格波动导致的库存积压或短缺问题。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玻璃期货在推动玻璃行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玻璃作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大宗商品,适合开展期货交易。期货市场的引入可以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定价机制,提高市场的效率和透明度,促进玻璃行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随着交割规则的优化改进,玻璃期货活跃度提升,价格发现、套期保值等功能得到有效发挥,还衍生出基差定价、含权贸易等多种贸易模式。

在当前玻璃行业面临需求下滑、产业亏损等挑战的背景下,期货工具作为一种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将在企业扩大业务规模、稳定收益水平、提升客户黏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周小燕认为,玻璃企业可以通过期货市场进行成本管理,例如低位买入纯碱,从成本端做好风险管理。此外,基差贸易为现货流转提供了便利条件,买卖双方可以根据市场行情协商基差,实现利益共享。

市场观察:玻璃市场结构调整持续

10月,国内玻璃现货市场以结构调整为主。玻璃日熔量进一步减少至15.97万吨,同比下滑40个百分点。据申万期货能源化工高级分析师陆甲明介绍,考虑到10月处于消费旺季,供需尚可平衡,但供给端是否存在进一步调整的需求,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业内人士认为,上周日熔量的进一步下降是对未来供需结果的预演。

随着预期性交易的降温,11月期货市场的关注点将切换为实际供需状况。目前现货价格低于期货盘面,上周现货在供给收缩和库存下降的背景下试探性提价,但期货盘面表现不及现货。玻璃市场的核心在于需求复苏下的合理估值。据陆甲明介绍,随着供给端的收缩以及政策面的提振,短期浮法玻璃行业供需格局有所修复,玻璃企业库存下降至4588万重箱。

方正中期期货分析师魏朝明表示,近一个月来浮法玻璃企业库存显著下降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盘面上涨和期现商表现活跃,与下游贸易商、加工厂补库行为共振,对现货销售起到提振作用。10月以来玻璃市场产销两旺,全国各地现货价格普涨。

然而,今年秋冬季节玻璃实际需求如何,目前尚未可知。毕竟,今年12月玻璃消费能否好于10月、现货价格能否高于10月,依然存在较大变数。进入11月,玻璃期货盘面需要把握驱动逻辑的改变,市场将聚焦于短期基本面改善兑现程度,最直观的就是观察下游终端需求情况。

从玻璃深加工企业订单天数来看,国庆节前深加工订单增加,一部分原因是“金九银十”需求自然增长,另一部分原因是原片价格上涨促使深加工订单集中释放。但魏朝明认为,从深加工订单天数绝对值及变化趋势来看,玻璃需求进一步增加的空间有限,且11月底前后深加工订单季节性回落,预示着玻璃需求下行风险增大。因此,后市需要关注现货价格变化、基差变化以及期货近远月合约价差变化,这些将对把握玻璃的合理估值提供有益帮助。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内容有删减,以符合字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