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保险直播间兴起,但夸大宣传、误导销售等问题频发。消费者需关注主播及销售平台资质,保持理性甄别。金融产品销售平台应承担严格把关职责,确保市场健康发展。

2020年,直播电商的兴起为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保险行业也不例外。各大电商平台背后庞大的流量池吸引了众多保险及保险中介机构的目光,它们纷纷入驻,将直播电商视为新一轮的业务拓展风口。然而,随着热度的飙升,直播间内也涌现出了一系列问题,如夸张宣传、误导销售等,这些问题在人身险领域尤为突出。

为此,原银保监会多次出手,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及消费者风险提示,从制度层面对互联网人身险的经营主体资格、险种范围以及产品设计要求进行了明晰。经过三年的发展,直播电商已逐渐从“野蛮生长”走向精细化,各大平台也开始加强自律,规范直播行为。

近日,抖音在其官方公众号发布了《“保险治理”专项行动阶段性进展公告》,表示公司已针对消费者持续反馈的“1元保”“低价保”等问题进行了治理,下架了1.5万余条违规广告,并对部分违规账号进行了功能限制等处罚。这一举措无疑为保险直播间的健康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那么,时至今日,直播间里的保险主播表现如何呢?作为消费者,在面对保险这一复杂的金融产品时,应该关注哪些销售资质?在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保险直播间里,平台又应该承担起哪些把关职责?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运用,原银保监会对互联网保险业务的监管力度也在持续加大。近年来,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互联网保险业务的持牌经营原则,对经营主体资格、险种范围、产品设计要求等进行了详细规定。然而,尽管法律框架日益完善,但保险直播间内仍频繁出现夸张宣传、误导销售等问题。

例如,“1元保”“低价保”等夸张描述屡禁不止,这些手段通常以低价产品引流后再引导消费者升级保单,而引流产品往往与消费者预期的商业医疗险保障范围明显不符。此外,一些机构在消费者投保过程中还采取多种途径引导消费者从低价产品升级到高价产品,却未向消费者披露详细信息,导致实际发生的保险费远超消费者预期。

从消费者角度看,夸张的说辞不仅可能使产品实际费用超过消费者负担能力,导致后期无力或不愿续保;还可能使消费者误解产品的保障范围,发生事故后无法获得赔付。因此,消费者在直播间购买保险产品时,一定要保持理性,仔细甄别。

京师律所俄罗斯远东办公室创始人温国彪指出,相较于一般商品,保险产品更为复杂,但保险直播的门槛并不高,主播专业素养良莠不齐。因此,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时,需要重点考量三类主体资质:一是发布主体,如抖音、微信等电商平台;二是通过网络平台或借助直播软件等制作发布短视频或开展网络直播活动的各类机构和个人运营主体;三是保险短视频、直播内容中的主播主体。

对于主播的资质问题,温国彪律师强调,无论主播是否提供投保通道,只要在直播中推销保险产品,则必须是“持证上岗”的保险机构从业人员。同时,金融产品销售平台作为连接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重要桥梁,也应当承担起严格的把关职责,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具体而言,金融产品销售平台应当保证平台基础设施及制度、人员配置持续符合监管规定;对合作主体、宣传材料进行严格审核;并承担起网络安全法规定的内容审核和管理责任。此外,平台还应加大对夸大产品功能、误导及诱导消费者消费、未全面介绍保险产品、未提示用户对保险合同条款进行详细了解等行为的查处力度。

综上所述,保险直播间作为新兴的保险销售渠道,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时一定要保持理性,仔细甄别;同时,金融产品销售平台也应承担起严格的把关职责,共同推动保险直播间的健康发展。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