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注册制下IPO市场生态逐渐优化
AI导读:
中国证监会强调以投资者为本,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压实中介机构责任。注册制实施以来,一级市场信披质量提升,审核从严从紧,IPO阶段性收紧政策带来积极改变。但仍需中介机构发挥好监督职责,确保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日前,中国证监会召开2024年系统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突出以投资者为本的理念”,并强调加大对欺诈发行、财务造假、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确保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同时,会议还要求压实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看门人”责任,坚持“申报即担责”原则,对试图“带病闯关”的行为进行严肃核查和严厉惩治。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A股全面注册制落地近一年来,IPO制度不断完善,上市包容性和审核效率显著提升,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更有效的保护。
注册制实施以来,一级市场发生了诸多趋势性变化。首先,信披质量明显提升,上市公司招股书的质量不断提高,监管层的问询量呈现下降趋势。数据显示,自2019年7月以来,注册制申报公司收到的证监会/交易所平均问询次数和问询函平均问题数量逐年下降,2024年1月更是创下了单月最低问询次数和第二低问询函问题数量的纪录。这一趋势表明,注册制下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越来越高,有助于提升市场信心。
其次,审核从严从紧,全口径过会率显著下降。2023年A股首发过会率为90.58%,但全面注册制实施以来的过会率下降至90.13%,剔除主板公司后的全年过会率更是创下过去6年新低。这一变化反映出监管层在IPO审核中更加严格把关,有效遏制了“带病过会”的现象。
此外,IPO阶段性收紧政策也带来了一系列积极改变。自去年8月证监会发文定调“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以来,一级市场的募资金额及投向逐渐回归理性。IPO公司平均预计募集资金大幅下降,超募资金连续多月下降,首发价格中位数也显著降低。同时,非主营相关项目的募资占比呈下降趋势,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更多地投向主营业务。
然而,仍有部分公司试图顶风作案,如中科合成等因技术来源、股东出资等问题被终止发行审核。通过对申报公司问询函的分析发现,拟IPO公司被问询主要集中在经营业绩的持续性、客户集中度、供应商与客户的重叠、是否存在交易关联方、股权纠纷以及信息披露虚实等方面。IPO未通过公司的财务特征主要集中在业绩成长性过低、销售毛利率过高以及客户集中度偏低等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行业或板块IPO被否的公司理应具备更高的科技含量,但实际研发属性有所欠缺。此外,不少公司存在上市前“突击分红”的情形,这些公司的分红目的、募资涉及用途以及公司财务状况的真实性有待斟酌。
在监管从严的背景下,A股IPO市场生态逐渐优化。信披透明度提升、首发募资金额下降、非主营相关的募资和发行费用占比降低、发行节奏放缓以及过会率大幅下降等积极变化正在显现。然而,中介机构作为资本市场的“看门人”,仍需充分发挥好自身监督职责,确保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