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央企作为我国经济的中流砥柱,近年来在经营韧性、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科创实力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提升。沪深市场的央企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展现出强大的经营韧性,同时,央企的科创实力和研发投入也在稳步增长,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央企作为我国经济的中流砥柱,与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紧密相连,扮演着国民经济“稳定器”和“压舱石”的重要角色,同时也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2022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进入攻坚与收官阶段,自《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发布以来,沪深交易所市场的445家央企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展现出强大的经营韧性,长期价值投资属性愈发凸显。

招商证券的研究报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国企改革作出了重要战略部署,国企改革已全面深化。上市央企在国民经济重要领域深度布局,为稳定我国供应链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本轮国企改革的深入推进,央企降杠杆、减负债取得初步成效,资本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盈利能力明显增强。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央企的经营韧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央企的科创实力也在稳步提升。沪深市场的央企继续发挥着“稳定器”的作用。今年上半年,央企以仅占深市上市公司6.78%的数量,创造了1.38万亿元的营业收入和877.21亿元的净利润,分别占深市整体的14.92%和14.33%。2021年,沪市央企实现营收25.67万亿元,净利润2.48万亿元,与2019年相比,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7.5%和8.2%。

截至今年9月30日,沪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共有262家,占比约一成,其中主板238家,科创板24家。沪市央企市值超过15万亿元,在沪市中占比超三成,较2020年初增幅超过7%;深市央企183家,约占深市上市公司总数的6.78%,总市值3.57万亿元,占比11.27%。

沪市央企中,近五成聚集在制造业,近三成分布在电力供应业、交通运输业、采矿业以及建筑业,涵盖了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例如,处于产业链上游的中国石油在2021年创造了近七年最好的经营业绩,2022年上半年继续实现近35%的营收增长;在中下游行业中,中国移动成功打造了数字化转型收入的“第二曲线”,收入增长走出了拐点并实现了突破。此外,科创板上市的央企在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助力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发挥了表率作用。时代电气作为牵引变流系统供应商,成功实现了列车核心系统的国产替代。华润微的新一代高性能中低压功率MOSFET产品也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铁建重工更是成功研制了世界最大直径全断面竖井掘进机以及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等一系列高性能装备。

深市央企在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三大领域特色鲜明,分别拥有29家、47家、18家企业,分别占深市央企总数的15.85%、25.68%和9.84%。今年上半年,深市先进制造业央企实现营收1800.07亿元,同比增长12.81%,实现净利润123.78亿元。其中,正极材料龙头企业当升科技在2022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增幅达到204.92%,净利润增幅达到104.06%。同期,深市25家数字经济类央企实现了盈利增长,12家公司净利润增幅超过30%,其中军用电子元器件龙头振华科技、国防军工龙头中航光电的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46.98%、35.45%。此外,超过八成的绿色低碳行业央企营业收入或净利润实现了增长,超过四成的公司营收与净利润齐升,如深耕新能源领域多年的长安汽车,2022年上半年净利润增速高达238.74%。

当升科技证券事务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公司在国资委党委、矿冶集团党委和董事会的正确领导下,深入推进思想观念转变、公司治理模式转变及经营机制转变,公司的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经营业绩连续三年实现高速增长。公司还先后开展了两轮员工股权增持计划,实施了超额利润分享机制,使管理层和核心骨干员工保持激情与斗志,在为公司持续创造超额利润的同时分享公司改革发展成果。

近年来,央企的科创实力和研发投入得到了稳步提升。截至9月30日,科创板央企共有24家,2021年合计实现营收1162.03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123.73亿元。截至2022年6月底,科创板央企总资产、净资产分别合计3056.12亿元和1657.08亿元,在全部科创板企业中分别占13.17%和12.15%。此外,2021年沪市262家央企的研发支出合计达到了3601亿元,与2019年相比增长了52.6%,年均增幅达23.5%。科创板上市的央企已汇聚了超过1.5万人的研发人才团队,累计获得了超过7000项的发明专利。

广发证券策略研究团队认为,央企的高股息、高分红的特性使其具备相对稳健的投资回报率,安全垫可以更好地抵御市场冲击。自2010年以来,央企的整体股息率长期高于A股整体。截至9月16日,A股央企的整体股息率为3.3%,显著高于A股总体的1.9%,高股息特性使得央企具备了更显著的安全垫。

近年来,央企深入实施专业化整合,聚焦主责主业,推动企业间同一业务或同质业务的整合,在服务国家战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促进实现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数据显示,2019年至今年上半年,深市央企上市公司共实施了31家次重大资产重组,交易金额合计4345.47亿元,分别占深市整体的12.75%、41.23%,一批体量大、影响深远的重组项目相继落地。

此外,央企还积极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自2018年以来,深市央企通过收购民企实现双向混改案例共12单,涵盖了机械设备、建筑装饰、电子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实现了央企与民企的战略互补、共赢协同融合发展,提升了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质量。同时,混改试点企业在资本市场也受到了持续关注。自2021年2月国企混改试点首家单位中国黄金在上交所主板挂牌交易以来,上市公司已逐渐成为国企混改的主要载体,改革红利不断释放,为国有企业依托资本市场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

与此同时,沪市央企积极利用分拆上市来理顺业务架构、突出主业优势。目前已先后有9家央企披露了分拆方案。中国交建、中国中铁、中国能建、中国铁建等建筑央企均选择将下属设备制造、工程设计等业务相对独立的子公司进行分拆,打造专业化的上市平台,实现业务聚焦,拓宽融资渠道。例如,中国铁建于2019年12月披露了沪市首单分拆上市方案,其子公司铁建重工已于2021年6月在科创板上市,募集资金约42亿元,有效巩固了其在掘进机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A股沪深市场央企的制度建设持续优化,公司治理水平不断向好,切实把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优势转化为了治理效能。制度改革有效落地,长效的激励约束进一步发挥了效力。数据显示,2021年沪市共有28家央企披露了股权激励草案,涉及激励股份10.31亿股,激励对象涵盖了董监高和核心技术骨干人员等。同时,央企国企的市场化经营机制也进一步得到了健全。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