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期债市大跌备受关注,原因包括人民银行连续净回笼资金导致流动性边际收紧等。央行加大逆回购操作规模安抚市场情绪,国债期货反弹。货币政策服务于宏观经济发展,降准预期落空不代表政策转向,坚持不搞“大水漫灌”。

近期,债市的大幅下跌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这一波下跌背后,多因素交织,而人民银行自11月以来连续数日的资金净回笼操作尤为引人注目。此举导致市场资金利率上升,流动性边际收紧,网络上迅速流传起呼吁央行加大流动性投放以“救市”的声音。幸运的是,央行昨日适时加大了逆回购操作规模,这一举措犹如四两拨千斤,有效安抚了市场情绪,促使国债期货全线反弹,大幅收涨。

然而,无论是流动性的边际变化,还是政策调整引发的市场预期突变,都只能被视为债市调整的催化剂。市场从资金利率上行推测货币政策将边际收紧,进而引发债市的大跌,这种过度担忧或许并不理智。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关键手段,其核心任务是服务于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依然是稳住经济大盘,稳增长的诉求未曾改变,因此货币政策尚不能松懈。最新发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指出,要“巩固和拓展经济回稳向上态势”,“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这为货币政策的未来走向提供了清晰指引。

近期市场降准预期的落空,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的转向。一方面,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当前疏通宽信用传导堵点中表现出色,10月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持续保持韧性,成为稳经济的关键力量,这背后离不开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设备更新改造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发力。另一方面,当前全市场低成本的中长期资金并不紧缺,降准的必要性并不迫切。央行已通过抵押补充贷款(PSL)、科技创新再贷款等工具投放中长期流动性3200亿元,投放总量已高于本月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量。

此外,从历史经验来看,市场期待的“放水”政策未能如愿以偿的情况并不罕见。如果市场的呼声仅仅是为了坐收金融资产价格上涨的回报,而非实体经济发展的切实需求,那么预期落空也在情理之中。《报告》再次重申,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旨在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更高质量的支持。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