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市场“弱片”扎堆,呼唤高品质作品
AI导读:
近期电影市场因个别影片票房惨淡引发关注,弱片扎堆上映加剧了市场淡季困境。文章指出,电影行业需从注重数量的粗放型增长向注重质量的集约型增长转变,呼唤高品质作品重振市场信心。
近期,电影市场因个别影片票房惨淡而引发广泛关注。据报道,某影片上映首日票房仅为75元,这一数字令人咋舌,也引发了业界对于“影业寒冬”是否真的到来的讨论。
在国庆档与贺岁档之间的空档期,电影市场历来较为冷淡。尤其在疫情的影响下,观众在非节假日时段的观影意愿大幅下降,使得电影市场的淡旺季界限愈发鲜明。档期效应加剧,导致众多大制作商业片纷纷扎堆国庆、春节等热门档期,而非节假日时段则只剩下一些市场竞争力较弱的影片苦苦支撑。
这些“弱片”的扎堆上映,进一步加剧了电影市场的淡季困境。据统计,11月份上映的6部影片中,有5部票房不足10万元。这些影片往往题材缺乏新意,剧情平淡无奇,甚至海报也显得粗制滥造。低质量自然导致低口碑,进而在市场上表现为低票房。
然而,对于片方而言,生产“弱片”并不一定是亏本买卖。这些影片之所以选择进入院线,往往另有目的。长期以来,获得“龙标”并进入院线被视为高品质的象征。因此,即使影片只在院线“一日游”,也有机会在网络平台上卖出高价。通过合理的营销策略和广告植入,部分影片甚至能够收回成本并获得可观收益。
“弱片”的存在,虽然短期内看似对市场影响不大,但长远来看,却会严重削弱电影市场文化产品的整体供给质量。大量“弱片”充斥大银幕,不仅破坏了观众对院线电影的期待,还导致观众对电影市场的信心下降。随着流媒体的发展,观众的文化娱乐选择越来越多,对大银幕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如果电影市场持续推出低质量的作品,观众将毫不犹豫地用脚投票,让这些不走心的电影尴尬离场。
此外,“弱片”扎堆还对电影市场造成了实质性伤害。据统计,2021年中国电影总产量达到740部,上映新片481部,但票房过亿元的仅有43部。这意味着大部分影片都默默无闻,能够打动人心的精品更是凤毛麟角。长此以往,观众将逐渐失去走进电影院的兴趣,电影市场也将陷入更加严峻的困境。
为了实现电影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必须从注重数量的粗放型增长向注重质量的集约型增长转变。电影产业需要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的品位和档次,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扬名立万》《人生大事》等影片在淡季时依然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为电影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这说明,即使在淡季,电影产业也不能甘于平庸,而应该努力推出好作品来打动观众。
同时,随着众多中小成本的商业类型片逐渐转战网络电影市场,也为一些优秀的艺术片、文艺片腾出了更多的院线电影市场空间。在“弱片”离场后,电影市场亟需一批高品质、好口碑的作品来重振信心。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电影产业走向复苏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