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国家发改委与财政部联合发文实施“两新”政策,加大力度打击价格违法行为。然而,部分电商平台存在“先涨价后打折”现象,损害消费者利益。文章呼吁加强监管,提高违法成本,确保国家补贴真正惠及消费者。

今年1月初,国家发改委与财政部联合发文,明确将加大力度并扩大范围实施“两新”政策,即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该政策旨在严厉打击不履行价格承诺、“先涨价后打折”等价格违法行为,以及套取国家补贴资金的行为,一旦发现,将立即取消相关经营主体的活动参与资格,并追回已发放的国家补贴资金。

然而,据近期报道,部分电商平台上的“自营旗舰店”商品存在“先涨价后打折”的现象,导致消费者未能真正享受到国家补贴的实惠,反而可能让商家及平台从中获得了不当利益。这种行为无疑是对国家政策的扭曲,也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

开年以来,相关部门迅速部署并加大力度实施“两新”政策,这充分体现了政府对提振消费的决心和对政策执行的紧迫感。然而,一些电商平台自营店铺的价格欺诈行为却给这一政策蒙上了阴影。媒体调查发现,有消费者在某平台自营旗舰店购买的幼儿园被子三件套,在享受国家补贴后反而比原价贵了14.57元;另有平台上,某款参与国家补贴的相机在短短四天内定价上涨了18.52%。甚至有消费者反映,部分商品在一天内会多次调价。

诚然,商品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在国家补贴实施期间,同一商品在享受补贴后价格反而上涨,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这不仅意味着消费者未能直接感受到国家补贴带来的实惠,更可能引发消费者对政策效果的质疑。

平台和商家作为市场参与主体,有责任避免出现此类情况。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影响了国家补贴政策的惠民度和提振消费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先涨价后打折”的行为涉嫌价格欺诈,严重违反了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

为防止补贴资金被骗取和套用,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补贴政策的监管力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明确参加国家补贴商品的价格保护机制,避免留下价格欺诈的空子;另一方面,可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强对国补商品价格的动态监督,及时发现并预警异常情况。同时,应提高恶意骗补行为的违法成本,对试图通过肆意调价来套取国家补贴的商家和平台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实施国家补贴政策不仅是对消费者的让利,也是商家促销的重要机遇。在新一轮国补政策上线前夕,多款手机纷纷降价以符合参与活动的标准,这充分表明商家对国补活动的期待和重视。因此,从平台到商家都应更加珍惜这一机遇,以身作则积极遵守和维护政策实施的规范性。

总之,国家补贴政策应真正让消费者受益,而不应成为平台和商家谋取私利的工具。对于各类价格欺诈行为必须严厉打击,确保每一分国家补贴资金都能不打折扣地送到消费者手上,最大程度惠民并最大化释放政策红利。

(文章来源:新京报,图片来源见文中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