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药品质量与疗效引热议
AI导读:
近期,关于集采药品的质量和疗效问题在舆论场上持续发酵。政协委员、医生及网友纷纷发表看法,担忧低价集采药的效果。然而,集采制度与集采药品质量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不能混为一谈。中国已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确保药品质量。业内呼吁多部门配合,提供更细致的解释,消减信息差。
近期,关于“集采药”的讨论在舆论场上持续发酵。在今年地方两会上,多位政协委员聚焦于集采药品的质量和疗效问题,并分享了基于临床实践的经验与个体感受。
有政协委员、同时也是医生的代表坦言,在药品价格大幅降低的背景下,他们观察到部分药物的质量可能存在不稳定性,如抗生素引发的过敏反应、降压药效果不显著、麻醉药物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以及肠道准备所用的泻药效果不佳或剂量不足等。
这些反馈迅速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不少网友担忧集采药的效果可能不如进口药或原研药。一些人甚至将矛头指向集采制度本身,认为低价必然导致质量下降,这是大众直觉和经济学常识在药品领域的一次“失灵”。
然而,实际上,集采制度与集采药品质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将二者混为一谈,反而会模糊讨论的焦点。部分药品价格虚高背后往往涉及腐败问题,如“带金销售”等,这些成本最终转嫁到患者身上,导致药价高企。而集采制度正是通过跳过代理商环节,以公开竞争的方式降低药品价格,挤掉价格水分,使更多患者能够负担得起高质量的药物。
当然,社会对集采药效的担心也是客观存在的。这主要源于公众对仿制药与原研药之间差异的不了解,以及对药效评估渠道的缺乏。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自2016年起开展了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对已经批准上市的仿制药进行质量一致性评价,确保其与原研药在质量和疗效上保持一致。
根据国家药监局公布的数据,全国每年抽检各类药品20多万批次,总合格率连续多年稳定在99%以上。然而,业内仍担忧现行一致性评价缺乏临床等效性研究,需要更高要求的行业标准和企业内控标准。因此,对药效的一致性评估不能一劳永逸,需要长期观察患者的各项指标,尤其是慢性病药物的副作用。
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委员们提出了联合提案,强调要严管控整个药品质量的监管体系,确保药物与一致性评价过程中的各项药效完全相同;完整公示一致性检测结果;建立统一的反馈平台,收集临床医生对于集采药品使用的药效情况及意见,并及时反馈。这些提案旨在填补公众、医疗一线和集采药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差和感受度。
业内人士建议,应由医保和药监等多部门配合,对原研药与仿制药的生物等效性评价作出更细致、有说服力的解释。这种解释不能停留在政策和文本层面,更要倾听一线的声音,消减信息差。真实的反馈是查漏补缺、消除恐慌的重要依据。
无论是两会上的委员建言、网友的跟帖讨论,还是医疗专家的意见和科普,亦或是相关部门对社会监督的积极回应,都是推动问题解决的有益尝试。开诚布公地讨论问题,才能有更多的可能去更好地解决问题。这不仅是对集采制度的考验,更是对整个药品研发、质量监管、使用等环节的全面审视。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