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沪深交易所在严把IPO“入口关”及“申报即担责”等政策下,今年明显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纪律处分“红牌”大幅增加,涉及众多个人和机构。

在沪深交易所严把IPO“入口关”及实施“申报即担责”等监管政策背景下,2024年以来,两大交易所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显著增强,尤其是纪律处分的“红牌”数量大幅增加。

据第一财经初步统计,今年以来,沪深交易所针对IPO和再融资申报项目中的信息披露、中介机构执业等问题,共出具了30次纪律处分和45次监管措施,相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了2.75倍和61%,合计达到75张罚单,增幅达1.1倍。

广西大学副校长、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指出,注册制改革的核心在于强化信息披露,压实发行人和中介机构的责任。随着改革的推进,监管部门对IPO项目的审核和监管不断强化,旨在提升上市企业质量和透明度。

具体来看,上交所年内出具纪律处分16次,监管措施22次;深交所出具纪律处分14次,监管措施23次。而去年全年,上交所仅出具1次纪律处分,深交所也仅7次。今年前8个月就已达到30次,显示出“红牌”出具频次的大幅提升。

这些罚单涉及117名个人和53家机构,包括签字律师、签字注册会计师、保荐代表人、券商高管、财务顾问主办人以及拟上市公司董监高等,其中不乏金通灵、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华西证券等知名企业和机构。对于违规者,交易所采取了书面警示、监管警示、通报批评、公开谴责乃至“资格罚”等多种处罚措施。

例如,金通灵因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行为,其年报审计机构大华会计师事务所被暂停证券业务6个月并公开谴责,相关会计师也受到严厉处分。同时,保荐人华西证券的保荐业务资格也被暂停6个月并公开谴责。

田利辉认为,交易所作为资本市场的“看门人”,承担着审核和监管IPO项目的重要职责。实施“申报即担责”原则,意味着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在提交IPO申报材料时就需要承担相应责任,从而加强了项目申报阶段的监管。

在保荐机构中,中信建投年内被出具的监管措施次数最多,达到4次,涉及多个保荐项目中的信息披露和核查不充分等问题。此外,海通证券也因保荐核查工作履职尽责不到位等问题多次受到处罚。

沪深交易所还在多期发行上市审核动态中挑出典型案例作为警示,强调中介机构在IPO项目中的重要作用和执业质量要求。例如,深交所近期披露的现场督导案例显示,某发行人在IPO申报过程中存在销售订单和对账单等重要支持性文件造假等问题。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