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北交所近日发布了《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旨在帮助上市公司规范编制可持续发展报告,提升信息披露质量。近年来,北交所上市公司在ESG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披露数量与质量上均逐年提升,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市场生态已初具规模。

近日,北京证券交易所(北交所)正式发布了《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并于发布后立即施行。该指南旨在帮助上市公司深入理解《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持续监管指引第11号——可持续发展报告(试行)》的相关规定,从而规范编制可持续发展报告。

自成立以来,北交所始终致力于引导上市公司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全面履行社会责任,并鼓励披露可持续发展相关信息。近年来,北交所上市公司在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报告及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披露数量与质量上均呈现出逐年提升的趋势,一个积极向上的可持续发展市场生态已初具规模。

《指南》具体包含了《第一号总体要求与披露框架》和《第二号应对气候变化》两个核心文件,为上市公司提供了明确的规则理解和报告编制指导。《第一号总体要求与披露框架》不仅详细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原则性规定,还介绍了识别与分析重要性议题的方法,明确了“治理、战略、影响、风险和机遇管理、指标与目标”四大要素的披露要求,并给出了具体的披露框架示例。

考虑到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阶段特点,北交所并未对上市公司实施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强制性披露规定,而是采取了鼓励态度,倡导上市公司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量力而为”,逐步加强信息披露。根据《第一号总体要求与披露框架》,披露主体为自愿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上市公司,且应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4个月内,按照《指引》规定编制并披露报告,报告名称需包含“可持续发展报告”或“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报告”等表述。

《指引》设置了21个具体议题,涵盖环境、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相关治理三大领域。环境信息披露方面包括应对气候变化、污染物排放、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8个议题;社会信息披露则涉及乡村振兴、社会贡献、创新驱动等9个议题;而可持续发展相关治理信息披露则设置了利益相关方沟通、反不正当竞争等4个议题。此外,披露主体还可以结合行业特点、发展阶段、商业模式及所处价值链等实际情况,识别并披露其他具有财务重要性或影响重要性的议题。

《第二号应对气候变化》则专注于提供评估“应对气候变化”议题重要性的方法,包括影响重要性和财务重要性。该文件还详细介绍了气候适应性与情景分析、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气候转型计划等相关披露实践和示例,并对“应对气候变化”议题的所有披露要点进行了全面解释。在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方面,披露主体需设定运营边界,明确直接温室气体排放与间接温室气体排放的分类,包括范围一、范围二和范围三排放,并提供了详细的核算方法。

业内人士指出,可持续发展报告或ESG报告的披露为投资者提供了全新的分析视角,有助于投资者评估公司的增长质量和长期发展潜力。同时,这些报告的披露也提升了上市公司的规范运作水平,促进了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保障了投资者的利益。

自2024年5月1日起,《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持续监管指引第11号——可持续发展报告(试行)》正式生效实施。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近年来北交所上市公司在ESG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披露上取得了显著进展。2022年度,所有北交所上市公司均按照规则要求在年报中披露了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其中四成公司还披露了污染防治、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相关信息。进入2023年度,多家公司如海能技术、纬达光电等更是专门披露了ESG报告。而2024年下半年以来,太湖雪、安达科技等公司更是宣布设立董事会ESG委员会,并公布了相关工作细则,可持续发展理念正在北交所上市公司中逐渐深入人心。

未来,北交所将在中国证监会的统筹下,根据市场需要加快推进其他重要议题具体指南的制定工作,以实现对《指引》重点内容的全面覆盖。同时,北交所还将持续总结上市公司的最佳实践案例,加强市场培训力度,推动提高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的整体质量。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文中未提及具体数据表格,故不做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