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事不扰”原则助力提升涉企监管效能
AI导读:
本文探讨了频繁无序的涉企检查对企业运营的影响,强调了“无事不扰”原则在提升涉企监管效能中的关键作用,介绍了北京等地推行的“扫码检查”等创新机制,以及非现场监管手段的应用,旨在优化监管方式,为企业营造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频繁且无序的涉企检查,如检查频次过高、随意检查及重复检查等现象,正逐渐侵蚀企业的正常运营节奏,成为其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当前,从全国范围内的实践探索中不难发现,坚守“无事不扰”的原则,已成为提升涉企监管效能的关键所在。
在涉企监管的复杂图景中,监管部门与企业时常陷入两难境地。监管部门需严格履行职能,确保市场的健康与稳定;然而,现有的检查模式却给企业带来了沉重负担。即便每个监管部门每月仅进行一次实地检查,企业也需时刻准备迎接检查,这无疑对企业的日常运营构成了干扰。
“无事不扰”理念的核心在于依法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这意味着,除法律规定的情形外,将入企检查作为行政许可、行政给付等行政行为的前置条件,是绝不被允许的。这一规定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政企关系,使企业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自由开展业务活动,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扰。
为了真正实现“无事不扰”,机制创新与技术手段的应用显得尤为关键。以北京推行的“扫码检查”为例,执法人员在进行检查前必须先扫码,这一规定覆盖了全市所有具有执法权的部门,并为企业综合受检频次设定了上限。一旦检查频次超出规定范围,检查人员的扫码行为将触发红色预警。这一做法不仅便于企业核实检查的合法性,还有效建立了预防扎堆检查、重复检查的预警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无事不扰”并不意味着监管部门可以放任自流。多地已采用线上抽查、视频回访、信息共享等非现场监管手段,这些措施在保障企业正常运营的同时,也确保了市场环境得到有效监管。
将“规范涉民营企业行政检查”明确写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彰显了这一改革举措的重要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要合理确定行政检查方式,减少入企检查频次等要求。为落实中央精神,“无事不扰”应成为涉企检查的常态。通过持续优化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能,为各类经营主体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使企业能够更加专注于创新与发展,为经济社会的繁荣持续贡献力量。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