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进入1月中下旬,全国多个省份密集召开地方两会,公布2025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多数地方预期目标为5%或5.5%左右,部分省份目标更高,显示出对未来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同时,“扩内需”成为多地今年经济工作重点,各地政府工作报告纷纷提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路线图”。

进入1月中下旬,全国各地多个省份相继进入“地方两会”时间。据截至1月19日的统计,包括上海、北京、江苏在内的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召开地方两会,并对外公布了2025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

记者经过细致梳理发现,多数地方设定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集中在5%或5.5%左右,而海南、内蒙古、湖北、重庆则显得更为乐观,将目标设定在6%以上或6%左右,这充分显示出这些地区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坚定信心。

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多地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在5%以上,这一决定基于两方面的考量:一是去年全年5%的经济增长为今年打下了坚实基础,宏观经济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得到进一步巩固;二是随着今年一系列政策实施力度的加大,经济向上增长的预期变得更加明确。

“扩内需”

成为多地今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1月17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强调,面对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挑战,2025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要提振居民消费。

记者注意到,“扩大内需”已成为多个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关键词。例如,《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全方位扩大内需,精准有效释放消费投资潜力,通过加大“两新”政策的实施力度和推进“两重”项目,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增强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进一步畅通经济循环。

张依群认为,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既能带动有效投资,又能促进质量改善。因此,各地将促消费、扩大投资、增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这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质生产力提升的关键所在,更是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增强市场信心的首要任务。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从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扩大内需不仅能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还能助力经济可持续发展。

绘制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路线图”

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新质生产力”成为高频词汇。各地政府工作报告纷纷提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具体“路线图”,旨在通过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新动能。

例如,1月13日,河北省省长王正谱在河北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聚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大项目带动、大企业引领,做大做强各市主导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重要工作内容。当前,各地均在积极寻找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培育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明明认为,各地正聚焦新质生产力的培育、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一方面,深度挖掘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前沿科技领域,突破传统发展模式,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引擎;另一方面,打破科技与产业之间的壁垒,促进知识、技术、人才等要素的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升产业附加值,带动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

张依群指出,各地正将前沿行业和未来产业作为发展重点,赋予科技创新更大的自主空间和更多的灵活性。通过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增强产业动能,重点围绕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等领域寻求突破,将更多的政府资源和市场要素向科技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集中。他强调,各地应根据自身的发展优势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研发与创新工作,立足本地实际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才能确保创新具有持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