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三部门联合发文规范IPO中介收费,打破利益共同体,促使中介机构回归服务本位。投行原有收费模式迎考验,收入承压,市场期待更公正合理的收费方式。

IPO“上市奖励费”被亮起红灯,中介机构收费模式迎来重大变革。近日,司法部联合财政部、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规范中介机构为公司公开发行股票提供服务的规定(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中介机构在公司IPO过程中的收费不得与上市结果挂钩,旨在打破依附于IPO财富效应上的“利益共同体”,促使中介机构回归“看门人”角色,共同推动企业上市回归正轨。

该《规定》的出台,无疑是对券商投行原有收费模式的一次重大考验。在IPO市场阶段性收紧的背景下,投行需要在收入承压的环境中寻找更为公正、合理的收费方式。这不仅仅是收费模式的变革,更是资本市场生态的深刻调整,旨在通过改革收费环节,让中介机构回归服务本位,提升资本市场效率,确保真正具备竞争力的企业能够顺利上市。

在中国的资本市场,IPO一度被视为“造富神话”,高溢价发行使得大小非股东及中介机构均能从中获取巨额收益。然而,这种财富骤增效应也诱发了IPO过度包装、造假上市等问题。《规定》的出台,旨在打破这一“造富神话”,明确禁止中介机构以上市结果作为收费条件,并封堵可能出现的“变通”方式,如临时加价、签订补充协议等。

对于未来中介机构的收费模式,业界仍存在诸多疑问。其中,承销费的收取方式成为争议焦点。有观点认为,承销费按照费率收取的模式虽然国际通行,但存在上市募资越多、承销费越高的情况。因此,后续大概率会进行改革,但费率模式并未明确限制,下调费率的改革方向可能性更高。同时,也有投行人士担忧,如果变为固定收费模式,可能会影响企业上市的积极性。

数据显示,近年来IPO企业发行费率波动较大,承销保荐费用、审计费用和法律费用均随着募集资金的增长而上升。在《规定》生效之后,中介机构如何收费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尽管《规定》要求遵循市场化原则,但具体实施细则仍需等待证监会、财政部等部门的进一步出台。

投行收入承压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IPO市场收紧、收费模式变革的背景下,投行收入无疑将受到较大影响。数据显示,近年来证券公司获得的IPO保荐承销费大幅下滑,2023年较2022年下降了25.51%,而2024年的下滑趋势更为明显。尽管如此,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认为,长远而言,具备高度专业能力和良好口碑的机构将展现持续“吸金”能力,充分竞争下,业务量更多,收费也会更高。

(图片来源:网络,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