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密集发布诈骗警示公告
AI导读:
随着春节的临近,多家基金公司密集发布公告,警示投资者防范不法分子假冒公司名义进行的诈骗活动。诈骗手法不断升级,利用大量专业术语迷惑投资者。投资者应从销售人员资质、产品备案情况等方面甄别诈骗套路。
随着春节的临近,多家基金公司近期密集发布公告,警示投资者防范不法分子假冒公司名义进行的诈骗活动。这些公告的发布,凸显了当前基金行业面临的诈骗风险。
据观察,不法分子的诈骗手法不断升级,他们利用大量专业术语进行诈骗,试图以此迷惑投资者,增加诈骗的成功率。业内人士指出,虽然诈骗手法千变万化,但投资者只要从销售人员资质、产品备案情况、宣传形式以及收款账号等方面进行仔细甄别,就能够有效识别诈骗套路。
本周以来,已有超过10家基金公司发布了警示公告,包括富国基金、华泰柏瑞基金、招商基金等头部基金公司,以及中信建投基金、方正富邦基金等小型基金公司。这些公告均指出,有不法分子冒用公司名义进行诈骗,提醒投资者保持警惕。
招商基金在1月14日的公告中透露,近期有不法分子冒用招商基金及其员工名义,使用“建仓资金/操盘资金”、“大宗交易”、“预期收益”等专业术语进行诈骗,并诱导投资者填写虚假的账户申请表。同时,还有不法分子打着“退费”旗号,利用假冒的App进行诈骗活动。例如,景顺长城基金就公告称,有不法分子利用假冒的“景顺长城合办”和“景顺长城”App进行诈骗。
此外,部分不法分子还通过邮寄二维码的方式,诱导投资者下载来源不明的App,试图以此实施诈骗行为。方正富邦基金就发现了此类诈骗活动,并提醒投资者保持警惕。
针对金融诈骗案件多发的原因,上海金融法院分析指出,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金融交易的信息差和投资者对大型金融机构的信赖心理,通过各种方式实施诈骗。因此,投资者应树立科学理性的投资理念,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不轻信有关“保本保收益”的虚假承诺。
为了帮助投资者更好地识别诈骗套路,业内人士提出了四步甄别法:一是核实销售人员资质;二是核查产品备案情况;三是注意宣传形式是否符合规定;四是查明收款账号是否为公司账户。投资者在遇到可疑情况时,应保持冷静,及时保存相关证据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图片来源于网络)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