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发布临床肥胖症新标准,推动肥胖防治事业发展
AI导读: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发布重大报告,明确了“临床肥胖症”及“临床肥胖前期”的定义和诊断标准,为中国肥胖症防治带来深刻影响。新标准强调肥胖作为独立慢性疾病的属性,推动肥胖防治工作更全面、科学地开展。
1月16日,全球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发布了重大报告“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该报告首次明确了“临床肥胖症”及“临床肥胖前期”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对中国肥胖症的防治工作带来了深远影响。
肥胖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挑战,而在中国,肥胖症更是第六大致死致残的主要危险因素。据《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的超重肥胖率或将达到65.3%,由此产生的医疗费用可能高达418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1.5%。因此,肥胖症的防控工作已刻不容缓。
报告指出,目前诊断肥胖症主要依赖体质指数(BMI)这一单一的身体测量学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为此,报告提出了更为精细、全面的诊断方法,列出了18条成年人临床肥胖症诊断标准和13条儿童青少年临床肥胖症诊断标准,旨在降低误分类的风险,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多位临床专家表示,新报告明确了“临床肥胖症”是一种独立的慢性疾病,具有独特的疾病属性,强调了肥胖本身以过多的体内脂肪直接引起器官的损害或整个机体功能的改变。与传统的肥胖症定义相比,新定义更加关注独立于肥胖的相关疾病,而不再仅仅将肥胖视为相关疾病的一个先兆或风险因素。
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教授指出,新报告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治疗决策依据,也为政策制定与完善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新理念的提出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肥胖症的诊断和治疗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公卫学院潘安教授表示,BMI并不是体脂的直接测量指标,无法反映体脂的分布情况以及在何种情况下最容易引起健康问题。因此,临床需要进一步区分肥胖是一种健康风险还是一种疾病,以便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
报告将肥胖分为“临床肥胖症”和“临床肥胖前期”两种状态,前者是指因肥胖导致的疾病状态,已经出现了与健康风险相关的体征和症状;后者则是指BMI超标但尚未出现器官和功能损伤的状态。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指出,新标准的提出将推动肥胖症的临床试验和治疗更广泛地融入整个医疗体系,而不仅仅局限于内分泌科。内分泌科和营养科在肥胖症治疗中的定位将不仅关注肥胖症的治疗,还将致力于预防“临床肥胖前期”进展为“临床肥胖症”。
关于新标准的落地问题,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的李雪表示,中国基层是否具有践行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的能力以及如何承接这些诊断技术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明确。同时,从公共卫生管理的角度看,目前还是比较适合用BMI进行肥胖管理。
多位专家还指出,肥胖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去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部门联合发布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旨在推动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的广泛建立。体重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需要对不同人群进行分类管理,并动员社会资源加入形成良好的支持性环境。
随着新指南、新标准的推出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的肥胖防治事业正在稳步向前发展。未来,业内专家将继续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相关标准,推动实现健康中国发展战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