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建议:提升国际化与开放程度
AI导读:
上海市人大代表刘健在2025上海两会期间提出,上海金融市场规模虽已领先全球,但仍需提升国际化及开放程度、完善制度体系生态。他建议给予上海更多跨境金融产品创设机会,提升QDII额度,支持跨境衍生品业务,加强对外交流,提升外资金融机构展业便利性。
在2025上海两会期间,上海市人大代表、申万宏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健就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未来发展接受了澎湃新闻记者的采访。他指出,尽管上海金融市场规模已跻身全球前列,但在国际化及开放程度、制度体系生态方面仍有待提升。
刘健强调,衡量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包括庞大的市场规模、完备的基础设施、丰富的金融产品、透明且可预期的制度体系以及开放创新的市场生态。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建议。
首先,他呼吁给予上海在跨境金融产品创设上更多的先行先试机会,以满足境内居民和金融机构对全球资产配置以及境外机构对境内资产配置的需求。鉴于国内居民储蓄率持续高位,且寻求全球资产配置的金融需求日益增长,刘健认为上海应积极争取此类机会。
其次,他建议适当提升上海辖区内金融机构和资管机构的QDII额度,支持其加大境外市场指数ETF产品的创设。同时,利用自贸区FT账户的风险控制优势,允许证券公司自贸区分支机构在保证资管产品资金运作在FT账户体系内的基础上,募集符合条件的FT账户内外币资金投资于境外市场发行的股票、债券、衍生品等产品,助力符合条件的居民及企业实现全球化资产配置。
此外,刘健还建议支持证券公司开展跨境衍生品业务,完善跨境业务信息技术系统与合规管理、风险管理机制,为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市场提供更多元化的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工具,进一步吸引全球资金,提升市场活跃度。
在对外交流方面,他建议充分利用陆家嘴金融论坛和上海临港新片区一体化平台等渠道,加强经济金融政策的对外宣讲,回应外资机构的关切,并通过客观解读引导改善投资预期。同时,他呼吁浦东加快出台外资金融机构促进条例,以解决上海外资金融机构数量众多但投入和业务规模相对较小的问题。
针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软实力”相对不足的问题,刘健提出,应切实提升外资金融机构展业的便利性,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吸引金融机构和人才发展。他建议率先在上海探索中、日、韩、新全面职业资格互认制度,并加大对高技能专业金融人才的个税优惠政策支持,以吸引全球顶尖金融人才。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