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牌照持续减量,行业洗牌加速
AI导读:
支付牌照数量持续缩减,行业洗牌加速。支付机构需积极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创新支付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市场和用户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文章分析了支付牌照注销的原因、趋势及行业影响。
支付牌照数量持续缩减,行业洗牌加速。1月19日,北京商报记者观察到,人民银行最新公布的支付牌照注销名单中,新增了得仕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得仕股份”)和中汇电子支付有限公司(简称“中汇支付”)两家企业。截至目前,已有98张支付牌照被注销,这些注销的牌照中,既有机构主动选择放弃的,也有通过挂牌转让却未能找到买家的。
在业内人士看来,支付行业在市场环境和监管政策的双重压力下,正在进行深度优化和洗牌。支付机构需要积极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通过创新支付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市场和用户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新年伊始,已有3家机构牌照被注销
据人民银行行政审批公示,近日得仕股份和中汇支付的支付牌照被正式注销。得仕股份的业务范围包括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上海市、北京市)、互联网支付(全国),但其原牌照在2021年8月到期后并未成功续展。中汇支付则主要从事银行卡收单业务,覆盖多个省市,但同样在2023年未能通过牌照续展。
自2025年以来,人民银行已公布3家机构支付牌照注销,累计注销数量达到98家。记者尝试联系两家支付公司了解注销原因及后续业务计划,但截至发稿未获得回应。
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指出,近期注销的这两张支付牌照属于早已中止续牌的机构,且均被央行开出大额罚单,因此被注销在意料之中。这反映了支付行业在当前市场环境和监管要求下进行深度优化,优胜劣汰的过程正在加速,行业整体向更加健康、规范和有序的方向发展。
记者注意到,早在2021年8月和2023年1月,得仕股份和中汇支付就因存在《中国人民银行行政许可实施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的情形,被人民银行中止了《支付业务许可证》续展申请的审查。尽管只是中止,但后续牌照续展一直悬而未决,直至今年才公布注销信息。
王蓬博认为,支付牌照持续减量已在市场预期之内。从监管层面看,《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提高了牌照申请门槛,加强了对支付机构的规范和监督。从市场层面看,移动支付和银行卡收单市场正在走向存量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头部支付机构占据主导地位,部分盈利能力下降、无法适应市场变化和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支付机构逐渐被边缘化并退出市场。此外,支付行业正面临转型抉择,部分支付机构需要坚决进行技术创新和服务升级,才有可能继续存活。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同样表示,在支付新规深入推进、退金令等因素影响下,支付牌照持续减量成为大势所趋。这反映出支付行业仍处于深度洗牌进程中。
支付牌照含金量走低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当前是存量市场,但支付牌照的价格却呈现走低趋势。近年来,多家支付机构频繁挂牌出售其股权,然而达成交易的案例并不多,且支付牌照价格也一路下滑。
业内人士认为,这背后一方面是由于国内第三方支付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薄利趋势下一些机构甚至主动缩减展业范围;另一方面则是在严监管趋势下,支付机构的合规成本有所提升。
苏筱芮预计,2025年支付机构的退出潮仍将持续。存量支付机构面对洗牌,选择横向拓展“支付+”解决方案、拓展合作商户及场景方将成为大势所趋。后续,机构可在合规展业的基础上谋求更多支付产品及合作模式的创新路径,对于盈利能力不理想的业务及时止损。
就支付牌照含金量而言,王蓬博指出,不同业务类型和范围的牌照含金量存在差异。其中,银行卡收单业务牌照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和监管严格,其含金量可能相对稳定但面临一定挑战;而互联网支付牌照在数字化时代仍具有较高的战略价值;预付卡牌照由于受到移动支付和市场变化的冲击较大,其含金量相对下降。
王蓬博认为,在监管政策持续趋严和市场竞争的双重作用下,预计未来存量支付牌照的数量将继续减少。对于存量支付机构来说,要严格遵守监管要求,建立健全支付相关的内控制度,加强对合规风险的管理和监控;同时,也要积极拓展相关业务领域,如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金融科技服务等,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尝试创新支付产品和服务模式,以满足市场和用户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部分内容为记者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