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步入3.0时代:挑战与创新并存
AI导读:
科技金融步入3.0时代,面临科技企业间融合模式变化、技术评估与估值难度大等挑战。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将推动科技信贷和投资新发展,同时需建立高效风险分担机制,降低金融机构投资风险。基层和企业层面需创新制度和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国民财富发展研究合作平台主办的《金融五篇大文章蓝皮书——政策与实践全景解读》成果研讨与发布会上,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青年研究员、报告编写组成员周康林提出了一项引人注目的观点:“如果说过去的科技园区代表了科技金融的1.0版本,科技产业链则是2.0版本,那么科技集群产业金融无疑是科技金融的3.0乃至未来版本。”
在“五篇大文章”的框架下,科技金融被置于核心位置。历经多年的蓬勃发展,科技金融不仅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催生了新的范式和挑战。步入“3.0”时代,科技金融面临的重难点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周康林指出,当前科技企业间的融合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传统的上下游链条关系转变为共生、耦合、共享的生态关系。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和都市圈背景下,积极探索产业链科技金融,并适应资源集聚的新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并完善长期资本对早期、小型、长期和硬科技企业的支持政策。然而,科技企业面临技术评估与估值难度大、孵化与赋能需求高、信息不对称等难题,影响了其获得金融支持的有效性。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风险与收益不匹配、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资金来源与管理挑战以及金融产品多样性不足成为主要障碍。
周康林认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将推动科技信贷和科技投资的新发展。由于科技金融具有极强的动态性特征,传统的制度安排和投资信贷的估值审批模式已无法满足其需求。因此,利用人工智能手段,通过对科技企业的业务模式、发展趋势和数据竞争优势等相关要素的研判,可以推动科技信贷与投资更加精准。
此外,做好科技大摸底和科技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样重要。科技革命并非齐头并进,而是由无数个科技产业子周期叠加和互动形成。对于科技金融的支持来说,应根据不同科技产业的需求情况和当前得到支持的匹配度来决定支持力度,单点突破比大水漫灌更为有效。
在风险分担方面,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原一级巡视员叶燕斐指出,对于种子期的企业,政府基金、大学捐赠资金池等第三方机构或个人可以提供天使投资资金,并通过无偿的数据和设备支持企业成长。进入初创期后,地方政府设立专门的担保机构和股债联动机制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叶燕斐还提到,中关村在科技金融方面有很好的创新经验。政府投资形成的持股平台既作为担保平台,也作为持股和认股权持股平台,通过提供担保和认股权要求,引入合适的企业。这种方式不仅解决了政策上的矛盾,也降低了投资单家企业所带来的风险。
为促进科技与人才要素的结合,拓宽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叶燕斐建议考虑多种并购融资渠道,包括并购贷款、资本市场发债以及私募债等。这些渠道的多样化将有助于企业更好地整合资源,提升竞争力。
叶燕斐强调:“科技金融本身是一个复杂的领域,需要政策方面的创新和一定的容忍度。基层和企业层面也需要在具体制度和产品方面进行创新,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图片来源:网络)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