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ETF市场近期呈现机构参与度显著上升趋势,部分热门产品机构投资者持有份额占比逼近90%。各路机构纷纷抢筹新上市ETF,反映出对当前市场行情的乐观预期以及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基金公司也对未来市场行情给出了乐观预判。

素有市场“风向标”之称的ETF,近期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度显著上升,呈现“机构含量”飙升的现象。

券商中国记者通过梳理近期成立并上市的ETF发现,部分热门产品的机构投资者持有份额占比已接近90%。其中,不仅有券商、保险和私募等传统机构积极参与,更有养老金、巴克莱银行等机构身影显现。与机构密集布局相呼应的是,截至1月17日,2025年以来已有超过10只ETF的资金净流入超过百亿元。

据券商中国记者采访了解,这一现象的背后,反映出机构投资者的前瞻性布局策略。他们普遍认为,国内经济基本面呈现边际向好态势。尽管2025年经济在外需方面可能面临一定压力,但通过拉动内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冲外需方面的挑战。同时,随着两会的临近,政策预期有望进一步增强,这将有助于市场维持震荡上行趋势。在此背景下,不少领域的产业发展前景向好,机构投资者重点关注基本面稳健的高股息品种、高景气的AI领域、具备出海能力的优势产业以及受益于内需政策的消费行业。

近期,各路机构纷纷“抢筹”新上市的ETF。以中金中证A500ETF为例,该基金于1月14日成立,募集规模达到19.91亿元,并将于1月21日在上交所上市交易。截至1月14日,机构投资者持有该基金份额高达17.6亿份,占比达到88.40%。其中,券商、保险和养老金产品是主要的持有人。在前十大持有人中,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国泰君安证券、新华人寿等机构的持有份额比例均超过10%。此外,其他中证A500ETF以及创业板50ETF、科创板人工智能ETF等新上市产品也吸引了众多机构投资者的积极参与。

针对机构“抢筹”ETF的现象,基金分析人士指出,这主要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随着指数基金的大发展,ETF作为工具配置型产品的优势逐渐凸显。对于私募机构而言,配置ETF能够极大优化组合多样性,降低组合风险。同时,私募机构对ETF的流动性偏好也更为显著。另一方面,从行情角度来看,机构投资者在岁末年初密集布局ETF,很可能是出于对未来市场行情的乐观预期。随着政策密集出台以及外围不确定因素的逐渐明朗,这些提前布局的机构投资者有望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

此外,基金公司也对未来市场行情给出了更为具体的预判分析。华安基金表示,国内经济基本面边际向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将有效拉动内需增长。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则认为,通过拉动内需可以一定程度上对冲外需方面的挑战,从而稳定经济增速。摩根士丹利基金则指出,当前市场仍处于宽幅震荡阶段,但从中期来看依然值得乐观。随着两会前政策预期的增强,市场有望维持震荡上行趋势。

总体来看,ETF市场近期呈现出机构参与度显著上升的趋势。这反映出机构投资者对当前市场行情的乐观预期以及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地以及市场环境的不断改善,ETF市场有望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e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