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入境游热潮:韩国游客激增带动消费,首店经济成新引擎
AI导读:
上海近期迎来入境游热潮,特别是韩国游客数量激增,带动了当地餐饮、服饰等消费。同时,上海的首店经济也成为吸引入境游客的新引擎。文章还探讨了上海面临的挑战与建议。
1月中旬,即刚过去的周五晚间5点左右,上海南京路步行街的“很久以前”羊肉串店内已是人头攒动,游客们头顶“散热贴”,享受着地道的“中式烧烤”,门外还有数十人排队等候,电子屏幕上以韩语、英语和中文标注着等待桌数,共计87桌。
该店店长胡镇江向第一财经透露,近期韩国游客数量激增,不仅在周末,平日里也常常能看到长长的等位队伍。通常作为淡季的12月,该店的营业额却环比增长了约40%。
上海第一百货商业中心运营管理部经理周炯表示,整个商场在2024年12月的外国游客消费金额同比增加了400%~500%。从免税金额来看,12月的离境退税物品金额增长了200%以上,而2025年1月的退税金额也同比上涨了50%。
随着我国过境免签政策的全面放宽,特别是对韩国等9个国家实施免签政策,上海已成为韩国游客周末出游的新选择。自2024年11月起,上海的地标性建筑和热门商圈迎来了大量外国游客,其中韩国和东南亚游客占据多数。为了充分利用这一波旅游热潮,将“韩流”转化为经济效益,各类市场主体纷纷展现出了长期的待客实力与灵活性。
中式潮流引领消费
“飞上海过周末”的潮流,使餐饮业受益匪浅。对于韩国游客而言,来上海体验地道的本地化特色是必不可少的,而中式烧烤与火锅更是成为了他们的首选。
为了迎接这股“韩流”,“很久以前”门店特意延长了营业时间,中午和晚上的开业时间分别提前了半小时和1小时,闭店时间也延迟到了接近凌晨1点。门店的电子屏幕、门口以及开店时间指示牌都配备了韩语版,菜单也更新了韩语版本。
第一百货商业中心的海底捞门店大堂经理穆化飞表示,从2024年11月10日开始,门店的韩国游客数量显著增加,营业额也随之激增。门店平均每天接待总客流在1200~1500人次,其中韩国客流占比约15%。为了迎接韩国游客,该门店的营业时间从原本的上午10点到次日凌晨3点,延长至早上7点,每天仅休整3小时。
相比韩国当地的海底捞,上海核心商圈的海底捞性价比更高。穆化飞说,考虑到外国游客没有境内手机号,门店还特意在美甲区安排了一名员工,用自己的手机号帮助他们预约排队。此外,门店还供应免费自取的西瓜,并在料台上增加了韩式调料,以满足韩国消费者的偏好。
“很久以前”最近还为等待的客人新增了果冻等零食,入店提供的“散热贴”也深受韩国游客喜爱。除了新增韩语和英文点餐模式,这些门店还特地设置了韩语服务员,甚至组织员工学习韩语。
除了火锅与烧烤,粤菜、川菜与上海本地菜也成为外国游客的热门打卡地。上海陆家嘴正大广场的一家川粤融合菜餐厅开业不到10天,就接待了七八桌外国游客。考虑到外国人的喜好,餐厅新增了特色菜,并准备了赠送的甜品,同时支持信用卡等支付方式。
沪菜馆圆苑近期每天也会新增3~5桌外国游客,新增占比达5%,主要来自韩国和泰国等地。为了接待外国游客,圆苑整理了客群的喜好,提供全素菜品,并招聘了懂外语的服务员,更新了中英双语的完整菜单。
餐饮门店的客流与消费金额激增,带动了整个商圈的业务流水。第一百货商业中心的业绩翻了数倍,离境退税额的激增也证明了这波“入境游”的立功。
毗邻东方明珠等地标的正大广场,是外籍游客的首选落脚点之一。正大商业地产创新事业部首席执行官周佳璇表示,商场自2024年下半年起外国游客数量开始增多,近期客流激增尤为明显,以日韩、泰国和东南亚游客为主,广场内外国游客客流量同比提升三成以上,有的餐厅自2024年11月至今,外国游客消费额同比提升超过50%。
为了提升服务质量,商圈内的商户纷纷提升员工的外语沟通能力,统一配备翻译器,更新馆内指引为中英文双语,甚至新增韩语和泰语等,同时提供外币兑换和外卡收银服务。
根据上海市商务委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上海市已有6.5万家商户、9万余台终端支持受理外卡支付,“外包内用”“外卡内绑”等移动支付产品应用场景进一步扩大,支付方式不断丰富。
上海市商务委主任朱民在1月16日的记者会上表示,“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活动期间,外卡消费总额同比增长68.2%,离境退税平均客单价超3万元。为了吸引境外旅客,上海在2024年夏季围绕“活动+产品+服务”,举办了一系列标杆活动,并针对不同地区旅客需求,推出了一批“240小时特色产品”。
首店效应拉动消费
除了中式特色和服务提升外,上海近年来大力发展的首店首发经济也是吸引入境游客的重要因素。作为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首选地,上海的首店经济长期领跑全国,2024年更是将“首发上海”打造成了新品牌。
复旦大学教授张伊娜认为,入境游客注重文化和体验消费,青睐融合传统文化的国潮品牌,认可社交媒体和明星、网红效应。上海的首发经济和首店经济自带文化、体验消费属性和网红特征,与入境游客的新需求不谋而合。
一名商圈负责人透露,外国游客的消费客单价并不一定高于国内,但首店首发的魅力成为了品牌消费的强劲引擎。
位于上海锦沧文华的SHUSHU/TONG门店在过去一个多月里销售额同比增长约50%,其中韩国游客占比约80%。之所以成为韩国游客的打卡地,是因为品牌长期在韩国进行市场推广,并在上海门店的折扣季提供了高性价比的产品,同时也是品牌的首发地和新品汇集地。
W.M品牌在上海多个商圈开设了门店,其潮流风格吸引了包括韩国游客在内的国内外年轻客群。1月中旬的一个周五下午,南京步行街门店因网红担任“一日店长”的推广活动,结账柜台排起了长队。为了满足韩国等国游客的需求,该品牌在去年12月的中英导购手册中新增了韩文和日文。
INS新乐园是集电竞、音乐、演艺和夜经济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创新案例,也是全国首家。招商运营总监闻浩铭表示,2024年12月的用户数量环比增长了超30%,外国游客数量同比增长20%左右,以韩国游客为主。为了提升外国游客的体验,他们不仅完善了导览、支付和医疗服务,还增设了线上购买渠道,尝试拉长营业时间,开发早鸟票等。
据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统计,2024年全国移民管理机构累计查验出入境人员6.1亿人次,同比增长43.9%,其中外国人6488.2万人次,同比增长82.9%。
挑战与建议并存
虽然上海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但要想留住这波客流并转化为长期的吸金力和城市吸引力,仍需应对不少挑战。
上述商圈负责人表示,韩国游客带动了当地餐饮和部分服饰品牌的销量,但在化妆品和奢侈品等品牌消费方面仍然较少,原因之一是本地化的品牌供给和吸引力不足。
上海市人大代表陈娟玲建议,本土国货品牌应通过开设“上海礼物”快闪店、推出限定产品、开发沉浸式互动导览系统等方式打造品牌,构建国际友好型旅游体系,完善入境游便利服务,并扩大上海文化品牌出海。
上海市人大代表朱上民表示,上海应借助国际大IP的影响力,提升旅游吸引力。目前,上海的旅游模式仍以观光为主,定制化、主题、沉浸式等新型旅游模式的开发仍有待提升。
上海市人大代表周卫红认为,随着中国入境游的迅速恢复,入境导游人才存在较大的缺口,尤其是小语种导游。为此,她建议举办入境导游大赛,提供扶持、提升考试频率夯实人才基础,同时适当放宽对小语种导游的带团资质要求。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