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期中国债券市场经历调整,10年期国债收益率回升,导致固收理财产品收益率下滑。业内人士认为,理财公司可能会调整资产配置,增加权益类资产比重。同时,“固收+”策略再受关注,为投资者提供新的选择。

近期,中国债券市场经历了一番调整,10年期国债收益率自1月6日的1.60%低点开始回升,至1月13日已上行6.3个基点至1.66%。据中国货币网数据显示,1月16日该收益率微降至1.64%。这一系列变动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作出了阶段性暂停在公开市场买入国债的决定,这对以债券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固收理财)带来了直接冲击,导致其收益率普遍下滑。业内人士指出,面对这一形势,理财公司或将采取积极措施,调整资产配置策略,增加权益类资产的投资比重,以期提升产品的整体收益表现。

债市调整下的收益率波动

随着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攀升,新购债券的利息收入相应减少,这对固收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构成了直接影响。普益标准提供的数据显示,1月6日至12日当周,理财公司存续的开放式固收理财产品(不含现金管理类产品)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平均水平为3.36%,较前一周下降了0.67个百分点。截至1月12日,全市场同类产品的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平均水平继续下降至3.36%,环比下降0.68个百分点;近3个月年化收益率平均水平则为3.55%,环比下降0.03个百分点。

普益标准研究员刘思佳分析指出,短期内,固收理财产品受债市调整影响,收益波动可能进一步加剧。从资金层面来看,央行暂停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操作,传递出抑制利率过快下行的信号。这一举措对短端国债利率构成了上行压力,并扰动了长端利率的走势。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央行暂停国债买入将直接减少债券需求,尤其是短端债券,叠加预期引导,短期国债利率可能迅速向资金利率靠拢。同时,央行未明确是否会进行国债卖出操作,若择机开展长端债券卖出,将对债市利率构成更大利空,货币宽松过度定价的回调将更加显著。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表示,央行暂停买入国债可能产生多重影响,包括国债配置比例的变化以及产品风险特征的变化。若国债收益率未来上行,固收理财产品净值也将出现波动。整体来看,暂停买卖国债对固收理财或有一定影响,但需综合市场运行、产品资产配置等情况进行研判。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指出,由于国债收益率已提前透支降息预期,固收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受到直接影响并开始下降。预计2024年固收理财产品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将较2023年有所下降。随着利率进入低水平阶段,能够给投资者提供稳定收益的空间受限,交易行为的加剧可能导致市场波动上升,投资难度加大。

梁斯进一步认为,国债作为固收理财的重要资产配置标的,本身具有较高的配置需求。若后续国债价格或收益率出现明显波动,将影响固收理财的收益率。与国债挂钩的各类金融产品也将发生相应变化。然而,是否调整风险等级还需根据固收理财自身资产配置结构及金融市场波动情况进行调整。

刘思佳指出,从长期来看,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基调下,央行将结合市场情况通过买断式逆回购等其他工具维护资金面宽裕,债市仍有一定上行空间。此外,固收理财产品配置资产较为多元,除国债外还包括货币市场类、非标、权益等其他资产。因此,国债收益率上行对固收理财产品收益的影响相对可控。

“固收+”策略再获青睐

日前,央行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阶段宏观经济政策将进一步强化逆周期调节,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调整优化政策力度和节奏,支持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央行将综合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营造宽松的社会融资环境。

在此背景下,谈及新设立固收理财的投资方向变化,梁斯指出,新设立固收理财仍将综合考虑产品特性、金融市场运行及投资者偏好等因素。虽然暂停国债买卖可能对债券供求和收益率带来影响,但资管机构也会综合各类情况优化新设产品的资产配置。特别是对于固收理财而言,债券资产仍是重要的投资标的。

柏文喜认为,新设立的固收理财可能会增加“固收+”策略的运用,提高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如配置可转债、REITs、黄金、被动ETF等资产。受限于负债端产品期限,新设立的固收理财仍将聚焦于中短端信用债,通过适当拉长投资期限和信用下沉来获取收益。

面对近期债市调整,刘思佳建议,对于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而言,可适当关注收益稳健的低波动封闭式固收理财。这类产品通过期限匹配和持有至到期等策略锁定资产票息收益,兑付收益受债券利率变动影响相对较小。此外,鉴于近期财政部透露的2025年财政政策方向积极,叠加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全面扩大内需等重要工作部署,经济刺激下权益市场或存在一定投资机会。因此,对于风险偏好相对较高的投资者而言,可结合市场趋势适当关注配置一定比例权益资产的“固收+”产品。通过分散投资减少单一资产市场风险的同时提升产品收益弹性。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内容有所增删改,以保持信息准确性和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