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平台迈向高质量发展:精准施策与市场化转型并进
AI导读:
城投平台在2024年经历了从“化债中发展”到“发展中化债”的转变,聚焦新质生产力布局新业态。随着“十四五”规划步入收官之年,城投平台如何依托政策导向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备受关注。本文专访了中诚信国际研究院执行院长袁海霞博士,就城投平台的行业变革、发展变化等问题进行深度探讨。
在2024年,城投平台经历了从“化债中发展”到“发展中化债”的深刻转变,致力于新质生产力的布局与综合城市服务运营商的转型。随着“十四五”规划步入收官之年,城投平台如何依托政策导向,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和更高水平的转型路径,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
值此《中国经营报》成立40周年之际,本报特邀中诚信国际研究院执行院长袁海霞博士,就城投平台的行业变迁、发展趋势及未来展望进行了深度访谈。袁海霞博士指出,城投平台需紧抓“一揽子化债”政策机遇,积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同时主动对接国家战略与地方政府产业规划,推动转型升级。此外,她还强调了建立现代企业治理机制的重要性。
精准施策 成效显著
2024年,中央围绕“一揽子化债”政策,继续实施精准施策,推出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化债举措。袁海霞博士认为,这些政策在地方化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为:城投债市场情绪明显改善,利差大幅压缩;地方广义债务增速下降,城投扩表速度放缓,融资成本显著降低,债务结构得到优化;城投企业融资结构更加合理,非标占比持续下降;城投企业发债成本整体下降,重点区域降幅尤为显著;城投整合及产业化转型加速,资产盘活进度加快。
针对当前地方债务化解的攻坚阶段,袁海霞博士建议,一方面应优化债务结构,提升债务效率,强化债务限额和投向监管,增强债务管理的规范性与有效性。另一方面,应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从投资为主转向消费与投资并重,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的同时,着重解决民生短板问题,推动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及经济高质量发展。此外,还需加大财政配合稳地产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尽快企稳回升。
“城投+产投”市场化转型
近年来,“城投+产投”的转型模式备受关注。袁海霞博士表示,城投转型转变的是业务模式及投融资方式,转型后的城投企业与产业类国企存在本质区别。她认为,城投企业应秉持支持性、资源性的企业定位,作为地方政府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其在公共事业运营方面的比较优势。而产投平台则应以经营获利、实现国有资产增值为主要目标,通过盘活运营地方国有资产,推动区域产业生态的整体发展。
在城投转型过程中,袁海霞博士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自上而下推动转型,谨慎确定适宜转型方向;二是着眼长期做到真转型,避免数字转型、表面转型、激进转型;三是注重与政府关系的重塑,建立更加清晰公开的政企关系。
展望未来,袁海霞博士指出,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投企业需相应调整业务发展模式与投融资模式,以适应并服务于经济发展新阶段。在此过程中,城投企业将发生两方面“质”的变化:一是业务模式从传统粗放模式转向精细化发展模式;二是政企关系及投融资模式转变,实现信用独立。
针对城投平台当前面临的问题,袁海霞博士建议,一是抓住“发展中化债”机遇,压降有息负债,盘活存量资产;二是保持再融资渠道畅通,多元化融资;三是积极参与国家和地区重点项目,合理制定投资计划;四是完善现代企业治理,培养市场化经营能力。
(图片及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