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跨界热潮遇冷,行业面临挑战与破局之道
AI导读:
近期,贵人鸟和三只松鼠等企业跨界进入预制菜领域,但行业面临业绩下滑、消费者抵制等挑战。预制菜行业需要完善国家标准,构建差异化特色产品矩阵,推动技术创新发展,以拓展市场并提升盈利能力。
近日,国内知名鞋企“鞋王”贵人鸟与零食巨头三只松鼠相继宣布跨界进军预制菜领域,这一举动引发了业内广泛关注。两家企业的跨界尝试,是否预示着预制菜已成为企业或资本跨界追逐的新风口?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公开财报数据显示,在2024年前三季度,那些在预制菜细分赛道早已布局的味知香、千味央厨、春雪食品等企业,其业绩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这一趋势反映出预制菜行业并非一片坦途,而是充满了挑战。
与此同时,2024年“抵制预制菜”的呼声在餐饮行业内日益高涨,成为了一个关键词。在此背景下,多家连锁餐厅纷纷降低了预制菜的使用比例,甚至肯德基在全国多地的门店也下架了自在厨房冷冻预制类产品。这一连串的举动无疑给预制菜行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中国食品行业研究员朱丹蓬指出,尽管2024年中国餐饮市场规模达到了5.23万亿元,按20%估算预制菜规模也达到了1.1万亿元,吸引了大量资本和产业端的关注。然而,目前预制菜行业却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态势。朱丹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行业标准尚未完善,包括硬件和软件标准在内的国家标准尚未出台。
在预制菜跨界布局方面,贵人鸟于2025年1月9日正式变更为金鹤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并推出了“金鹤鲜食米饭”首款产品,主打“日本生产线无菌生产”。赛迪顾问消费经济中心主任宋爽表示,食品企业可以沿用原有的原料、技术工艺和供应链,利用原有品牌和渠道运营能力,在预制菜行业占据一席之地。然而,朱丹蓬却认为,贵人鸟转型粮食业务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且鲜食米饭所处的预制菜行业增长已基本停滞,未来发展可能较为缓慢。
同样跨界进入预制菜领域的还有三只松鼠。从坚果到预制菜,三只松鼠在2024年年底完成了这一跨界。三只松鼠方面表示,通过产品灰度测试和消费者调研,他们认为预制菜背后是效率提升和风味普适。此外,家庭预制美食的市场规模大且持续增长,当前行业以垂类品牌为主,缺乏一站式供给,而供应链端已基本成熟,具备行业整合条件。三只松鼠希望通过复用部分现有供应链体系,并在核心工厂建设、品控升级等方面拓宽供应链能力,进一步增强公司产品的适配能力。
回顾过去,行外企业和资本跨界预制菜的热潮曾在2022年、2023年达到高潮,包括格兰仕、格力电器等企业纷纷进入预制菜赛道。然而,在2024年,预制菜的发展却遇到了挑战,甚至出现下行的趋势。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中旬,预制菜相关的投融资事件仅有约10起,远低于2022年、2023年的30余起。此外,“3·15曝光梅菜扣肉”等事件也导致预制菜行业降温。
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些餐饮企业选择与预制菜划清界限。海底捞、老乡鸡等餐厅纷纷控制预制菜占比,甚至有多家餐厅成立了“反预制菜联盟”。肯德基也关闭了自在厨房天猫旗舰店,APP商城中的自在厨房专区也已全部下架。
宋爽认为,食品安全隐患和预制菜在口味、性价比方面的不突出是导致预制菜市场接受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此外,近两年大众对预制菜的舆论也影响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心理定位。同时,预制菜下滑与外卖市场的萎缩也有关系。基于此,预制菜的市场规模与之前的预期会有较大的差距。
面对预制菜行业的现状,朱丹蓬表示,尽管政策端、资本端和产业端都在积极推动预制菜的发展,但消费端却并未完全接受预制菜。他认为,关键的原因在于国家标准的缺失。他建议,应建立预制菜的准入门槛,包括硬件标准和菜系、品类标准等。
在破局方面,公开财报显示,多家布局预制菜领域的企业业绩不容乐观。然而,龙大美食表示,当前公司预制菜的净利率保持在4%~5%,待达到规模效应以后,整体利润水平将有较大改善。中消协也发布了报告指出,预制菜等新型食品生产经营模式需加紧规范。
宋爽建议,企业应构建差异化特色产品矩阵、推动预制菜技术创新发展,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拓展全球销售渠道。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朱丹蓬仍看好预制菜未来的前景。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