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旨在加强小贷公司监管,促进行业稳健经营与规范发展。新规涉及行业准入、融资方式、信息披露等多方面,将对互联网贷款行业及消费金融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小贷行业近日迎来重要新规。1月1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颁布了《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法规旨在强化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力度,推动行业稳健运行与规范发展。

《办法》共计7章60条,内容涵盖总则、业务经营、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非正常经营企业退出、监督管理及附则等多个方面。其中,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行业准入标准、融资方式、信息披露要求、技术规范以及催收手段等进行了全面且系统的梳理与规范。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指出,《办法》的落地实施有助于明晰小贷行业的经营秩序,特别是其中涉及的助贷、联合贷合作模式及金融APP备案细则,将对整个互联网贷款行业及消费金融市场产生深远影响,推动贷款行业走向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在规范小额贷款公司经营行为上,《办法》明确了其业务范围及贷款集中度比例要求,优化了单户贷款余额上限标准,强调了小额、分散的业务定位,严禁出租出借牌照等违规“通道”业务,并规范了外部融资,严格“1+4”融资杠杆倍数指标,同时明确了小额贷款公司发行债券和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具体条件。

此外,《办法》还强调小额贷款公司应主要服务于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和个人消费者等群体,以扩大消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省级地方金融管理机构则负责对本地区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督管理和风险处置。

苏筱芮认为,此举有效提升了小贷机构的设立门槛,有助于增强行业服务质量。在当前小贷机构持续清理整顿的背景下,结合“退金令”的导向,小贷尤其是网络小贷行业或将在中短期内成为存量市场。

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表示,《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小额贷款公司的定位,作为金融体系的补充,未来将更好地发挥其在服务小微企业、农户和个人消费者等方面的作用,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形成更为合理的互补格局。

在贷款集中度方面,《办法》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对同一借款人的各项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其上年末净资产的10%,对同一借款人及其关联方的各项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其上年末净资产的15%。对于网络小额贷款公司,单户用于消费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20万元人民币,单户用于生产经营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

苏筱芮认为,这一规定有利于防范大额业务风险,体现了支持实体经济的基本导向,同时关联小贷净资产与贷款余额,能有效防范小贷机构无序扩张。

此外,《办法》还对联合贷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要求小额贷款公司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开展贷款业务时,不得将授信审查、风险控制等核心业务外包,不得与无放贷业务资质的机构共同出资发放贷款等。

苏筱芮指出,这意味着部分仅提供导流或催收业务的助贷机构,其通过小贷牌照展业的路径将不再可行。

在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方面,《办法》强化了关联交易管理要求,明确了不良贷款划分标准,并对小额贷款公司放贷资金实施专户管理。同时,规范了网络小额贷款公司业务系统,要求满足全流程线上操作、风险防控体系健全等条件,并对合作机构落实名单制管理。

新规细则还提到,小额贷款公司应确保合作机构网站、移动应用程序(APP)、小程序等经过依法备案,并加强审查报备的互联网平台信息及产品详细信息,以防范、监测假冒网站、APP和小程序。

苏筱芮表示,2024年已有多轮针对金融应用市场的整顿规范,新规多处提及贷款APP相关规范内容,有助于从源头规范贷款APP展业渠道,后续未完成报备、备案程序的贷款APP将无法进入市场,从而保护好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同时,新规还要求小额贷款公司在开展营销宣传、发放贷款时,不得以欺诈或引人误解的方式进行营销宣传,诱导借款人过度负债、多头借贷。

据人民银行公布的2024年三季度小额贷款公司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9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5385家,贷款余额7514亿元,三季度减少167亿元。当前,小贷行业分化加剧,头部公司不断增资扩规模,而尾部公司则逐渐被淘汰。包括腾讯、京东、美团、字节跳动、滴滴等互联网平台旗下小贷公司陆续增资。

然而,另一方面,部分地方小贷公司获客成本上升,经营难以为继,相继离场。2025年开年以来,广西、湖南、湖北等地加速清退不符合规定的小贷机构。新规落地后,一些依赖高杠杆扩张的公司将面临资金紧张的局面,促进行业合规化洗牌。

总体来看,《办法》的出台有助于完善小额贷款公司监管制度,提高行业风险管理和合规经营水平,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金融监管总局将指导联动地方金融管理机构,做好《办法》实施工作,推动小额贷款公司行业提升服务质效,更好地满足各类群体的融资需求。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