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岁末年初,各地消费活动再掀高潮。政府出台导向性政策激发消费潜能,实践层面需精准施治。精准营造商贸秩序环境、合理量化商业布局成为提振消费的关键。商业主管部门需提升政策导向和治理水平,落实听证机制和数据协同机制,避免过度内卷性竞争。

岁末年初,随着春节的临近,全国各地的消费活动再次掀起高潮。为了激发消费潜能、增加消费供给并丰富消费层级,政府不仅出台了一系列导向性政策,还在实践层面积极营造消费氛围,激发消费热情。然而,要在促消费方面取得更大成效,还需在环境秩序和逻辑上精准施治。

当前,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关注促进消费的深层次制度性数据化环节,通过对“游客人均消费金额”、“沉浸式文旅演出投报收益率”、“文旅外溢商贸关联度”等量化数据的分析与思考,来提升基层经济治理能力。这种以数据为支撑的决策方式,无疑为新时代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提振消费的过程中,精准营造更有序、更可持续的商贸秩序环境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各地纷纷抢拼“首发经济”,但不少首店却面临开业不久即门庭冷落的困境。这背后,反映出从规划、建设到推展过程中缺乏全流程运营的“量化”评估机制。一个成功的商业项目,离不开前期的精准商业定位、量化数据支撑以及专业团队的项目操盘方案。从招商完成度到后期的分阶段精细化运营,每一步都应以量化决策为依据,而非盲目跟风或凭感觉行事。

合理的“量化”商业布局是保护经营主体投资激情和呵护消费者积极消费心理的关键。在商业治理上,如何让合适的项目在合适的位置落地,并让专业的优质商管公司操盘专业项目,这考验着商业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和治理水平。例如,一个城市区域应合理确定商贸主体容量,避免过度饱和;在达到一定饱和度后,应落实行业专家和行业代表参与的听证机制,引进商业和住建部门的数据协同机制,以控制同质增量和过度内卷性竞争。同时,从城市商誉形象角度出发,对引入优质品牌和操盘运营能力强的团队给予奖励支持,也是提升商业消费环境“量化”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