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地方债发行大幕开启,助力基建投资
AI导读:
随着青岛、湖北等地启动2025年度地方债券发行工作,今年地方债发行大幕正式开启。多地公布了发行安排,再融资专项债和新增专项债占比较大,将为基建投资提供资金保障。同时,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意见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防范偿债风险,拓宽支持领域。
随着青岛、湖北等地在近日正式启动2025年度地方债券的发行工作,标志着今年地方债发行的大幕已正式拉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1月份地方政府计划发行的地方债规模已累计超过5500亿元,其中再融资专项债券和新增专项债券的占比接近80%,显示出地方政府在债券市场上的积极态度。
对于今年地方债的发行情况,浙商证券分析指出,与往年的季节性规律相似,今年的主要供给压力预计仍将集中在二季度和三季度,而再融资专项债的供给可能会明显早于新增专项债。这一预测为市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近日,广东、湖北、四川、天津、安徽等多个地区纷纷公布了地方债的发行安排。其中,青岛和湖北在1月13日率先启动了2025年度地方债的发行工作,分别发行了约639.37亿元和39.17亿元的地方政府债券。紧接着,1月14日,湖北再次发行了373亿元的地方政府债券,进一步推动了地方债市场的活跃。
进入1月20日,地方债的发行节奏明显加快。广东、安徽、湖南、海南、天津等多个地区的地方债将陆续开启发行。数据显示,截至1月17日,各地已发行和计划发行的地方债合计规模已达5507.09亿元,超过了2024年1月的发行量3844.50亿元。特别是在1月20日和21日,地方债的发行规模分别达到了2230.71亿元和1536.45亿元,成为本月发行的高峰期。
从发行人的角度看,1月份广东省和湖北省的地方债发行规模均超过了1000亿元,其中广东省以1181.03亿元的发行规模位列第一。此外,四川省、北京市的发行规模也在500亿元以上,而天津市、河南省、山东省、湖南省、安徽省、江西省等地的发行规模也不低于200亿元。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地方政府在债券市场上的强劲需求。

为了支持地方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去年11月全国人大批准的新增6万亿元地方政府再融资专项债券已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其中,2024年、2025年和2026年各发行2万亿元。目前,2024年的2万亿元化债额度已在2024年末发行完毕,而2025年用于化债的2万亿元额度也已在近期开启。浙商证券预计,2024年以来再融资专项债和新增专项债的发行期限明显高于一般债,今年再融资专项债中超长债占比依然较高。如果一季度地方债供给压力主要集中在长端和超长端,中等期限压力则相对较小。
新增专项债的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基建领域。在2024年新增专项债的募集资金投向中,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和民生服务领域的规模位居前三。以湖北省为例,该省在1月13日和14日成功发行了2025年首批地方政府债券1012.37亿元,主要用于市政和产业园区、农林水利、交通基础设施等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项目。这些项目不仅有助于稳住经济基本盘,还能保障2025年的良好开局,并重点聚焦保障性安居工程、社会事业、生态环保等民生领域。
湖北省财政厅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全面落实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加快组织债券发行,科学制定全年债券发行计划,合理把握债券发行节奏。同时,持续优化完善专项债券管理机制,加强部门协同,聚焦重点发力,形成项目滚动储备、工作接续推进、效益叠加释放的良好局面。此外,还将持续统筹发展和安全,科学配置化债资源,加快债券资金使用,推动一揽子化债政策落地见效,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在制度层面,2024年12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的意见》明确指出,将实行专项债券投向领域“负面清单”管理,并将一系列无收益或低效益的项目纳入清单。同时,该意见还扩大了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的范围,将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制造等新兴产业基础设施以及传统基础设施的安全性、智能化改造等纳入其中。这一举措不仅从源头上防范了劣质项目所导致的偿债风险,还拓宽了专项债券的支持领域,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专项债在稳增长、促发展和稳预期方面的作用。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