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IPO市场经历十余个月降速后,近期迎来改善信号,多项IPO相关数据呈加速态势。机构、企业、学界普遍认为应适当提高IPO速度,建议分步骤渐进提速,并严控质量。

IPO上市节奏在经历十余个月的降速后,近期迎来显著改善信号。

数据显示,自8月以来,包括过会、注册、新上市企业在内的多项IPO相关数据均呈现加速态势,尤其在9月24日股市回升后,提速更为明显。截至10月29日,8月以来共有28家新上市企业,9月24日以来则有13家,而2月至7月期间仅有36家。IPO注册数据方面,8月以来共18家企业注册,9月24日以来10家,相比之下,今年2月至7月仅有8家。

与IPO提速相呼应的是,撤否企业数量显著减少。在撤否企业数量达到峰值的6月,单月撤否家数高达118家,而10月1日至10月29日期间,撤否企业数量仅为11家。

近期IPO数据表明,市场似乎正在释放提速信号。机构、企业和学界普遍认为应适当提高IPO速度,但建议采取循序渐进、稳步提速的策略,避免提速过快,并综合考虑退市情况来把握IPO速度。

具体而言,建议以上市企业家数减去退市企业家数的差值来衡量上市速度,保持每年在100至200家左右。在IPO受理节奏上,前期保持每月5至10家的受理数量,后续根据市场变化动态调整至每月10至15家或10至20家。

同时,受访人士强调严控质量,宁缺毋滥,对于疑似存在问题的企业,需看清后再决定是否放行。宁可短期节奏慢一点,也不允许低质量企业、问题企业混入市场。

IPO市场回暖迹象初现

自去年“827新政”实施以来,IPO节奏放缓已持续十余个月,券商投行、拟上市企业和一级市场投资人逐渐适应了低速推进的IPO进程。然而,市场各方也在呼吁IPO节奏的适当提速。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金融学讲席教授田轩指出,从每年新上市公司融资规模占总市场的比重来看,IPO不会对二级市场产生过大或持久的影响。但IPO是科技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和一级市场退出的主要渠道。当前IPO基本处于暂停状态,严重影响了创投市场的发展,降低了企业创新的动力,挫伤了投资者的信心。随着股市回升,适度提速IPO发行节奏将为更多企业提供融资支持,重新焕发市场活力。

数据显示,8月以来新上市企业共28家,9月24日以来13家,10月11日以来9家。相比之下,今年4月至7月,每月新上市企业家数分别为5家、3家、6家和6家。IPO注册速度也自8月以来明显加快,8月以来新获注册企业达到18家,其中9月24日以来10家,10月10日以来8家。而在今年1月至7月,每月注册家数均在2家以内。

过会企业数量也有所提升,8月以来共12家,10月10日以来4家。相比之下,3月至6月间过会的企业总数仅有3家。虽然受理数量整体回暖相对偏弱,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新获受理、过会、注册还是上市,IPO进程持续推进的拟IPO企业质量均过硬,多数远超现有上市标准。

以10月29日新上市的科创板企业C拉普为例,该公司成立于2016年5月,是高效光伏电池片核心工艺设备及解决方案提供商,硬科技特色鲜明。其近年业绩出色,自2022年起扭亏为盈,盈利能力持续提升。2021年C拉普尚亏损0.57亿元,2022年净利润已达1.19亿元,2023年更是以高达254.62%的同比增速实现净利润4.22亿元;今年1至6月,其净利润已达3.52亿元,同比增速达183.33%。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IPO变化标志是撤否企业家数减少。今年6月IPO撤否家数一度高达118家,7月减少至46家,8月起降至30家以内;10月1日至10月29日期间撤否企业仅有11家。

某资深保代表示,经过此前十余个月拟IPO企业的分批有序撤离,质量无法达到新版上市要求的企业大多数已经退出,当前仍然在途的IPO项目质地整体过硬,后续IPO撤否数量大概率将进一步下降。

分步骤渐进提速

伴随9月24日以来A股回暖,IPO节奏应如何调整?多数受访机构高管和学者认为应分步骤渐进提速。

田轩建议,渐进式提速比较合适,可以分阶段开展。短期内观察市场情绪和流动性充裕度情况,允许一批符合上市条件、经营水平、公司治理相对较高的公司上市;后续根据市场反馈、一级市场变化及经济基本面改善情况动态调整,逐步恢复IPO发行节奏常态化。

以IPO受理为例,田轩建议第一阶段保持在每月5至10家受理数量,后续根据市场变化动态调整至每月10至15家或10至20家。他强调,即使后续IPO恢复至较高速度,单月IPO受理数量也不宜过多,否则容易出现IPO“发行潮”或堰塞湖现象,既无法保证效率也无法保证质量。

在上市企业家数方面,受访人士认为应当综合退市企业家数进行考虑。某券商资深保代表示,A股上市公司数量应保持一定范围内的动态增长,每年新上市企业家数需要结合退市企业家数综合确定。以“新上市企业家数减去退市企业家数”计算更为合理。

田轩认为,这一差值应保持在每年100至200家之间,既能保证市场持续的活力注入吸引资金入市,也能一定程度上避免市场过于饱和而导致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问题。

受访人士普遍强调严控质量宁缺毋滥,及时清退劣质企业。田轩建议严格把关质量,客观评估企业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创新水平等,引入质量优、潜力大的企业,同步清除生产技术落后、业绩持续下滑、不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同时,他强调需要推动退市机制改革,继续完善退市标准简化退市流程强化退市执行,促进市场的良性循环。

在IPO制度完善方面,田轩还提出多项建议,包括完善新股发行定价机制、提升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包容性、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等,旨在为科技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优质企业创造更加包容的融资环境。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