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4年消费数据揭晓,社零总额同比增长3.5%,商品零售额和餐饮收入均有所增长。以旧换新等促消费政策成为消费市场增长的催化剂,但居民收入增速下行和消费信心不足仍是消费承压的根本原因。展望2025年,随着促消费政策力度的进一步加码,社零总额增速有望进一步上涨。

1月17日,2024年度消费数据正式揭晓,数据显示,全年最终消费支出拉动经济增长2.2个百分点,彰显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社零总额)达到约48.79万亿元,同比增幅为3.5%。细分来看,商品零售额约为43.22万亿元,同比增长3.2%;餐饮收入则约为5.57万亿元,同比增长5.3%。在各类商品中,基本生活类和部分升级类商品销售表现尤为突出,其中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体育娱乐用品类、通讯器材类、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实现了12.3%、11.1%、9.9%、9.9%的增长。

展望2025年,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指出,随着促消费政策力度的加大,社零总额增速有望进一步上扬。

在2024年,以旧换新等一系列促消费政策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消费市场增长的重要推手。商务部数据显示,全年共有3600多万名消费者享受补贴资金,购买超过6000万台8大类家电产品,带动销售额超过2600亿元。此外,1-11月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达到9189亿元,已超2023年全年水平。

尽管2024年社零总额同比增速为3.5%,较2023年的7.2%有所放缓,苏剑认为这主要归因于居民收入增速下行。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5.3%,较2023年下降1.0个百分点。

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则指出,消费承压的根本原因在于居民消费信心不足。楼市调整和资本市场震荡回调,对居民收入和财富效应造成双重影响,进而削弱了消费预期。尽管以旧换新政策在促进汽车、家电、家具等耐用消费品消费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置换周期较长,难以迅速扭转消费市场的整体景气度。

然而,随着多项促消费政策的持续释放效果,去年四季度消费市场有所回暖。社零总额同比增长3.8%,较三季度加快1.1个百分点。其中,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家具类、汽车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零售额合计拉动社零总额增长约1个百分点。12月,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9.3%,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4%,家具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8.8%,均高于当月社零总额增速。

苏剑表示,2024年四季度“两新”政策加码效果显著,增强了经济企稳的信心。

在2024年,网上零售继续展现活力,全年网上零售额约为15.52万亿元,同比增长7.2%。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约为13.08万亿元,增长6.5%,占社零总额的比重达到26.8%,成为消费市场的一大亮点。

进入2025年,促消费政策继续加码,多个利好有望激发消费潜力。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消费需求有待进一步提振,但支撑消费持续增长的有利条件较多,包括促消费政策加力、就业形势稳定以及消费新场景、新业态的拓展。同时,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持续显现,14亿多人口基数和不断提升的城镇化水平,为消费潜力提供了巨大空间。

近期,商务部等部门印发了《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购新补贴实施方案》和《关于做好2025年家电以旧换新工作的通知》。根据方案,购买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等数码产品,可享受销售价格15%的补贴,每位消费者每类产品可补贴1件,每件补贴上限为500元。同时,家电以旧换新政策也进一步扩围,新增微波炉、净水器、洗碗机、电饭煲4类产品,且每人可补贴的空调数量增至3件。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徐文立表示,实施购新补贴有助于我国消费电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同时,这些产品的上游元器件在汽车、家电等领域的创新应用也不断加深,对推动我国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具有显著作用。

苏剑认为,2025年随着促消费政策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社零总额增速有望进一步上涨。但受国内外复杂形势影响,居民收入增速有待提升,这将限制社零总额增速的大幅提升。

付一夫则认为,近期我国经济正在企稳回暖,一系列政策措施陆续出台。其中,消费电子产品的置换周期较短,潜在置换需求更强,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预计后续我国促消费的整体政策力度会比2024年更大,内需有望进一步提振,消费市场前景可期。

(文章来源:新京报,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