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长三角地区自2018年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在产业、公共服务、制度建设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本期“上证圆桌”邀请专家就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成果、未来规划及重点举措展开深入探讨。

  主持:毛佳慧

  圆桌嘉宾: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曾刚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柳

  浙江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叶建亮

  安徽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胡艳

  自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被确立为国家战略以来,该区域的发展步入了全新阶段。在产业协同、公共服务融合及制度建设等多个方面,长三角地区已落地了一系列实践举措,形成了独特的区域合作机制。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步入收官之年,长三角一体化在多个关键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期“上证圆桌”邀请了多位专家,就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成果、未来规划及重点举措展开深入探讨。嘉宾们一致认为,长三角地区的产业一体化进程正在加速。三省一市在推进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发展方面,采取了多项重要举措。例如,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已集聚大型科学仪器超4.6万台,科技创新券支持企业购买创新服务超过7000次,金额超1.7亿元。此外,三省一市还联合发布了年度实事项目清单,成立了首批12个长三角创新联合体,并签约了多个重大项目。

  在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过程中,长三角地区打破了区域行政壁垒,进行了跨区域产业发展规划。通过《长三角制造业协同发展规划》的引导,三省一市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形成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同时,长三角地区还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形成了“上下联动、三级运作、统分结合、各负其责”的区域合作机制。这些创新成果不仅推动了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大项目落地,还为区域协调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方面,长三角地区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已有170余项高频政务服务和应用实现了跨省“一网通办”。同时,三省一市还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领域推进了资源共享和跨区通办,极大地便利了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的生活和生产经营活动。此外,长三角地区还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展望未来,长三角地区将继续深化一体化发展。专家们建议,应加大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建设力度,实现新基建、城市群、产业体系三者之间更高水平的联动。同时,还应开启长三角产业园区合作新模式,完善长三角公共管理一体化体制机制。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长三角地区应继续探索和推广成功经验,为区域协调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图片信息未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