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过五年发展,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稳步提升,高端创新要素加快集聚,创新策源能力显著提升,科技产业化加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不断深化。

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正式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旨在将其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这一宏伟目标。2021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正式批复《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总体方案》,标志着成渝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框架已正式确立。

历经五年的不懈努力,成渝地区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双城经济圈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两地间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创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数据显示,2023年成渝地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已达到2104.5亿元,较2020年增长了33%;技术市场成交金额更是高达2280.3亿元,比2020年增长了62%。此外,在全球创新指数和科技集群排名中,成都和重庆也均实现了显著提升。

高端创新要素的集聚速度不断加快。目前,西部(成都)科学城和西部(重庆)科学城的建设正在深入推进,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已经落地运行。同时,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和中新(重庆)超算中心也在加快发展,两地已布局建成11个大科学装置,累计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253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7万家,形成了支撑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西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集群。

在创新策源能力方面,成渝地区也取得了显著提升。在医学、材料等领域取得了重大原创性理论突破,并在航天领域探索太赫兹空间通信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功研制发射了全球首颗6G试验卫星“电子科技大学号”。

科技产业化进程也在加速推进。成渝地区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重点领域,已建成5个国家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联合实施了160项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共同研制出5G通信射频芯片设计、汽车双离合自动变速器、时速400公里高速列车节能辅助驾驶系统等重大创新成果,并成功实现应用。同时,两地还共同培育出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在国际科技合作方面,成渝地区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两地签订了“1+6”科技创新合作协议,建成了川渝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整合了两地的大型仪器设备资源。此外,还联合出台了《成渝地区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实施方案》,与80多个国家的各类创新主体开展了科技交流合作,高水平建成了“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和109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党的二十大作出了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部署。成渝地区作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对于优化国家科技创新空间布局、支撑科技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川渝两地将进一步携手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建设成为科技强国的重要战略支点。为此,两地将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并积极推进科技开放合作。

(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文章来源:经济日报,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成渝地区科技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