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我国城镇化率快速提升,2024年末已达67%。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加快,未来城镇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人口迁移趋势持续分化,新兴产业发展迅猛的城市和区域成为人口流入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显著加速,城镇化率实现了跨越式增长。

国家统计局于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94350万人,与前一年相比增加了1083万人;而乡村常住人口则减少至46478万人,减少了1222万人。城镇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即城镇化率,达到了67%,与前一年末相比提高了0.84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标志着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突破三分之二,意味着目前每三个人中就有两个人居住在城镇。

随着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不断攀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步伐也在持续加快。近年来,我国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显著扩大,城市落户政策日益放宽,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了更多融入城市的机会。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城镇化质量、扩大国内有效需求以及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回顾去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经过五年的努力,我国将进一步畅通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的渠道,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该计划旨在加快潜力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强大辐射带动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并补齐城市安全韧性的短板。预计到行动计划结束时,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接近70%,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行动计划特别强调了以进城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为重点,兼顾城市间流动人口,进一步拓宽城镇落户渠道。通过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方面享有与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的权利。同时,逐步使未落户常住人口享有均等化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促进他们更快融入城市生活。

展望未来,我国城镇化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一些乡村人口数量庞大的区域将是当前城镇化挖潜的重点。从乡村人口数量来看,截至2023年年末,河南、山东、四川和广东等省份的乡村人口均超过3000万人,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关键地区。行动计划提出,将以冀中南、皖北、鲁西南、豫东南、湘西南、粤西、川东等城镇化潜力较大的集中片区为重点,兼顾其他城镇化率低且人口规模大的县(市、区),在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方面实现突破。

城镇化进程伴随着人口迁移。从空间分布来看,未来我国人口迁移将呈现哪些趋势?中小城市研究院院长牛凤瑞分析指出,未来各地区之间的人口分化将持续存在,人口将继续向几大经济圈集聚。同时,中西部省份内部的中小城市人口将向以省会为代表的中心城市流动。随着中西部地区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步伐加快,这些地区吸引了大量人口就近就业,降低了就近城市化的成本,并有利于当地的城镇化进程。

牛凤瑞进一步分析,近年来,中西部省份的外出务工人员就近就业的比例越来越高。这种就近城市化的模式不仅成本较低,还方便照顾老人和子女。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升级新阶段,新兴产业发展迅猛的城市和区域也成为人口流入的重点地区。一些中西部强省会城市如合肥等,凭借高新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吸引了省内其他地市的大量人口流入,还吸引了部分省外人口的流入。

综上所述,我国城镇化进程在加速推进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未来,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化率有望进一步提升,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图片链接及相关HTML代码已保留,未做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