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集采药品的质量和疗效问题受到政协委员高度关注。委员们提出优化集采制度、确保患者用上优质药品的建议。国家医保局迅速响应,表示将认真听取专家意见,积极回应社会监督,并强化仿制药持续监管,防止一致性评价变为“一次性评价”。

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集采药品的质量和疗效问题成为上海、北京等地医药领域政协委员们的热议焦点。委员们结合临床一线的实践和感受,纷纷提出优化集采制度、确保患者用上优质药品及保障用药安全的建议。

针对上海市部分政协委员反映的集采药品质量参差不齐、药效不稳定等问题,国家医保局迅速响应,于17日正式向上海医保局发函,请其联系提案政协委员,代表国家医保局表达谢意,并认真听取专家意见,积极回应社会监督。国家医保局表示:“欢迎广大医务人员积极反映药品价格和质量问题,当好吹哨人。”

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关注集采药品质量

在上海两会期间,上海市政协常委、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等20位政协委员联名向市政协提交了一份提案,指出国家药品集采虽对降低医保和民众负担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低价可能带来药品质量不稳定的问题。他们反映,在临床实践中,抗生素过敏、血压不降、麻醉效果不佳、肠道准备泻药无效等情况时有发生,医生面对这些问题往往束手无策。

这份提案的共同提交者包括多位上海知名医疗机构的党委书记、院长和科室主任,他们共同呼吁关注集采药品质量,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卢长林也在提案中提到,虽然缺乏临床试验支撑,但医生普遍反映集采药与进口药或原研药相比疗效欠佳。例如,使用相同剂量的降压药,进口药能稳定控制血压,而集采药则可能导致患者血压波动较大。

民革上海市委也提交了一份提案,指出当前集采存在的问题之一是药品疗效和质量与患者信任度需提升。尽管一致性认证是权威严格的认证体系,但患者对集采不同厂商的相同药品名反映其药效存在差异。

国家医保局高度关注临床一线意见

国家医保局已高度关注到政协委员反映的情况,表示将进一步了解存在质量问题的具体品种、中选企业以及临床表现等情况。同时,函件建议专家从本院或本科室常用药品出发,对集采落地前后治愈率、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疗效指标出现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的案例进行汇总,尽快反馈至国家医保局。

一位医药行业资深从业人士表示,政协委员们关注集采低价中标的连锁反应具有积极意义。医生若能提供本院患者用药情况、临床结果等的对比数据,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集采制度。

国家医保局强调,对于临床反映已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集采中选药品降价后存在质量问题的,将及时跟进并落实责任。对于确实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企业,将按集采协议追究责任,并通报同级药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

强化仿制药持续监管,防止“一次性评价”

从国际上看,仿制药在发达国家是供应患者的主流产品。为提高我国仿制药质量,国家已加快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并与国际接轨。然而,随着过评药物增多,如何持续监管仿制药质量、防止一致性评价变为“一次性评价”成为关键。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毕井泉建议,必须加强科学知识宣传、强化生产过程监管、确保集采中标产品有合理利润,并有效防范地方利益冲突。政协委员们也提出多项建议,包括在集采过程中关注药品质量、考量药企规模实力口碑等因素、从严管控药品质量监管体系运行等。

(图片来源:网络)(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经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