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11.0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升至78.6%。报告还涵盖了网络基础设施、数字乡村建设、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和数字消费市场等方面的内容。

1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正式发布了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详细披露了截至202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惊人的11.0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也攀升至78.6%的新高度。

网络基础设施持续强化,满足多元接入需求

根据《报告》,2024年我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得到了显著发展。5G网络和千兆光纤宽带建设稳步推进,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持续快速增长,标志着我国信息通信业的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4年12月,IPv6地址数量达到69148块/32,同比增长1.6%;域名总数增至3302万个,其中国家顶级域名“.CN”数量达到2082万个。此外,5G基站已累计建成419.1万个,比上年末净增81.5万个,为更多用户提供了稳定、高速的互联网接入服务。

实数融合加速落地,数字乡村建设稳步推进

《报告》指出,2024年电信普遍服务和“宽带边疆”等相关行动取得了显著进展,进一步提升了农村和偏远地区的网络覆盖和服务质量。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3.13亿人,占网民整体的28.2%。同时,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已累计建设33.78万个,远程医疗服务网络也实现了对所有市县及社区、乡村基层的覆盖,为乡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数字技术在乡村生产中的应用进一步拓展,如优质种源共享、智慧农田监管、畜牧风险管控等,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蓬勃发展,赋能千行百业

《报告》还显示,2024年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新业态、新应用层出不穷,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已有3.31亿人听说过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占整体人口的23.5%;其中2.49亿人使用过该类产品,占比达到17.7%。在产业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文艺创作、网络营销、软件工程等领域,成为日常工作的重要工具。同时,法律咨询、智慧诊疗、线上客服和智能机器人等领域也涌现出大量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助手”,为各行业提供了智能化升级的新路径。

数字消费市场活力四射,平台企业助力消费升级

2024年,在政策推动和模式创新的双重作用下,我国数字消费领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电商平台通过联合政府推出以旧换新等促销活动,大力推动线上消费成交额的大幅增长。截至2024年12月,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已达到9.74亿人,占网民整体的87.9%。此外,支付平台的互联互通也取得了新进展,支付宝、微信支付与云闪付实现了线下条码的互认互扫,进一步便利了数字消费。同时,外卖平台也积极探索无人机送餐等新模式,开通超过53条航线以满足消费者对于时效性的需求。

文旅融合加速发展,数字业态激发消费潜能

《报告》还提到,2024年数字业态与文旅产业的有机结合为文旅消费注入了新的活力。各地方政府充分利用短视频、直播、网络游戏等新媒体手段展示当地的文化、美食和景点特色,打造了一批全新的“文旅名片”。截至2024年12月,在线旅行预订用户规模达到5.48亿人,占网民整体的49.5%。同时,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在文旅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为游客带来了全新的沉浸式体验。此外,微短剧也逐渐成为文旅娱乐内容领域的新势力,吸引了大量用户的关注和喜爱。

(文章来源: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