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北京两会期间,北京市政协委员马云飞提出推动模块化建造技术在老旧小区拆除重建项目中的应用,旨在缩短建设周期、降低成本、提升质量,并促进产业链升级。

在2025年北京两会期间,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住宅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更新研究院总监马云飞提出了四份具有前瞻性的提案,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关于“推动模块化建造技术(包括MIC、CMC等)在老旧小区拆除重建项目中的应用”的提案。

模块化建造技术,作为装配式建筑的高端形式,其核心理念在于在受控的工厂环境中预先生产建筑模块,随后将其运送至现场进行高效组装。这种技术不仅涵盖了MIC、CMC等多种类型,而且代表了建筑工业化与现代化的重要方向。

马云飞指出,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老旧小区的改造与重建已成为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关键一环。然而,当前老旧小区拆除重建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时间周期长、改造成本高昂以及居民需求多样化等。

他进一步分析道,从前期调研规划、拆迁协商到施工建设,老旧小区改造重建的每一个环节都耗时费力,这不仅增加了项目资金回笼的风险和材料价格波动的可能性,还容易引发居民对长期安置的不满,从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针对这些挑战,马云飞建议,在老旧小区拆除重建项目中积极推广模块化建造技术的应用。他指出,模块化建造技术作为装配式建筑的高端形式,具有显著的优势:在建筑工业化层面,它能够将工地作业转移至工厂,从而改善作业环境、提升项目质量并降低安全风险;同时,工厂流水线作业能够大幅缩短建设周期,提高施工效率。

此外,模块化建造技术还结合了多种先进技术,使得建筑废弃物的排放量降低了超过75%,建设阶段的碳排放减少了50%,这既契合了国家的双碳战略,又减少了垃圾处理的人力与成本投入。在智能化方面,模块化技术的设计、生产、运输和安装全过程对BIM(建筑信息模型)、MES(生产执行系统)等技术有着刚性需求,为智能建造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实现了建筑的智能化管理与运营。

从产业链升级的角度来看,模块化建造技术使得超过80%的建筑部件能够在工厂内完成生产,这促使行业供应链从面向工程转向面向产品,推动下游产业从小规模手工生产迈向大规模集中生产,从而提升了社会生产力水平。

在推动模块化建造技术的应用方面,马云飞提出了多项建议:一是强化宣传推广,提高社会各界对模块化建造技术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二是重视研发与人才培养,为模块化建造技术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三是出台政策扶持,如设立专项财政补贴资金、给予税收优惠等,以缓解企业资金压力、降低应用成本,提高社会资本参与模块化技术应用项目的积极性。

马云飞强调,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推动模块化建造技术在建筑业等领域的快速推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速城市更新进程,为居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文章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