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期,银行模拟器在第三方交易平台上被频繁兜售,不法分子利用这些模拟器伪造看似真实的转账截图进行诈骗。文章提醒消费者保持警惕,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从正规渠道下载银行App并仔细核对转账信息。

近期,一种看似无害却暗藏玄机的诈骗手段悄然兴起。不少人在收到对方发来的转账截图后,左等右等却不见银行卡到账,这很可能并非交易系统延迟,而是遭遇了新型诈骗。1月16日,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第三方交易平台上,银行模拟器的信息被频繁兜售,售价从十几元到上百元不等。这些模拟器能够模拟银行系统显示的账户信息,包括总资产、取款、转账截图等,为诈骗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银行模拟器:诈骗新工具

银行模拟器,这一模拟银行系统及相关业务操作的工具,通过虚拟方式重现了银行的各种功能和业务流程。它不仅可模拟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等主流银行的业务,还能生成看似真实的转账截图和电子回单。记者通过购买并测试了一款15.9元的银行模拟器,发现只需简单填写转账信息,系统便能迅速生成一张包含交易日期、收款银行开户行、交易状态等详细信息的转账成功截图。

更为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商家还开发出了功能更为全面的新款模拟器,这些模拟器不仅拥有完善的银行App登录界面,还能模拟活期、定期存款开户、房贷车贷申请等业务流程,甚至提供资产总额修改、定制流水等服务。这类模拟器由于可设置页面更加丰富,更像真实用户的软件页面,若在操作时进行录屏,则更具迷惑性。

图说:银行模拟器生成的转账截图

诈骗案例频发,警惕性需提升

银行模拟器的频繁售卖,已引发多起诈骗案件。不法分子利用这些模拟器伪造看似真实的转账截图,声称已向受害者账户转账,以此骗取商品或进行电信诈骗。例如,上海铁路运输法院公布的一起案件中,王某某多次使用伪造的银行卡转账凭证骗取商家信任,从而骗取了商品或逃避了餐费,涉案金额总计人民币4601.76元。

此外,还有男子通过某款App模拟转账记录轻易骗走了10部手机,总价值约10万元。这些案例警示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加强对银行模拟器及其潜在诈骗风险的认知。

多方共治,遏制诈骗蔓延

针对银行模拟器的制作和传播问题,法律专家指出,应完善法律法规,明确非法银行模拟器的定义、制作、传播以及使用的法律责任,并加大打击力度。同时,银行和相关部门也应加大技术投入,研发先进的安全技术和防范措施,如数字签名技术、反模拟器技术等。

作为消费者,更应时刻保持警惕,从正规渠道下载银行App,并仔细核对App的名称、图标、开发者等关键信息。对于收到的银行卡转账凭证,要仔细核对转账信息,确保信息准确无误。此外,还应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轻易泄露个人隐私信息,不轻信陌生短信或来电。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金融服务为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同时也成为了不法分子的攻击目标。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诈骗行为的蔓延,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