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小银行面临自营理财业务调整的挑战,多家非持牌银行根据自身条件推进结构性压降,积极探索转型发展之路,包括申请理财公司牌照、与理财公司合作等,以期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

自营理财业务的调整已成为众多中小银行必须直面的挑战。众多中小银行正经历着自营理财业务的主动或被动转型,这一趋势在行业内愈发明显。

西部地区某农商行员工透露,随着自营理财规模逐步缩减,他们的理财产品几乎停止续发。尽管如此,投资者的热情不减,频繁询问新产品的动态。这位员工的经历反映了当前中小银行自营理财业务转型的现状。

面对监管要求压降自营理财规模的指令,多家未设立理财公司的中小银行(简称“非持牌银行”)根据自身条件,稳步推进结构性压降。尽管在平衡客户需求与理财规模时面临困难,但这些银行并未放弃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它们从拓宽代销渠道、与理财公司探索合作新模式,到积极筹备上市,努力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非持牌银行对待规模增长的态度逐渐回归理性。一家西部地区农商行人士表示,由于自营理财规模相对较小,压降操作较为容易,再加上属地监管要求,他们迅速推进,目前已基本无自营理财产品。同时,也有银行表示接到了2026年底前自营理财规模清零的通知,正按计划压降。

华东地区某城商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指出,他们根据自身条件有序、稳妥地进行结构性压降,总体规模稳中有降,但不同类型产品存在差异。南方地区某城商行也表示,近年来自营理财规模保持稳中有降的态势,理财产品结构已发生变化。

然而,非持牌银行在压降自营理财规模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理财产品的生命周期并非银行单方面可控,部分产品需要客户主动退出才能实现平稳压降。此外,中小银行持有的债券期限多为3年至5年,要在2026年底前实现自营理财规模清零,需提前处置这些资产,可能导致净值下跌。

根据中国理财网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4年上)》,截至2024年6月末,全国共有239家银行机构和31家理财公司有存续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同比增长12.55%。其中,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的存续理财产品规模分别为2.21万亿元和9792亿元。

在压降自营理财规模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客户对银行理财产品依依不舍。这反映出中小银行在区域经营中积累的独特优势,如地缘特征明显、区域市场渗透能力强等。中小银行深入了解当地客户的风险偏好和资金期限特点,能够为客户量身定制理财产品,满足其理财需求,增强客户黏性。

此外,中小银行还提供“贴身”金融服务,赢得客户信任。例如,在债市波动导致理财产品破净赎回潮时,中小银行通过充分沟通、安抚投资者情绪等工作,增强了客户的信任感。

多位受访的中小银行资产管理部负责人表示,中小银行在区域经营过程中形成了较强的品牌效应,具有独特优势。但为了达到压降自营理财规模的监管要求,银行在平衡客户需求与理财规模时面临困难。

面对自营理财规模压降的监管要求和市场变化,非持牌银行积极探索转型发展之路。多家银行把目光聚焦在理财公司牌照的申请上,尽管市场竞争激烈,但具备实力的非持牌银行仍在全力以赴申请牌照。

同时,中小银行还在与理财公司积极寻求合作,包括将自营理财业务转为代销理财业务,或联合开发定制化的理财产品。一些非持牌银行开始尝试与理财公司共同开发理财产品,由理财公司纳入资产并发行产品,非持牌银行进行全额代销。

综上所述,中小银行在自营理财业务转型中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通过积极探索转型发展之路,非持牌银行有望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实现稳健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