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金融管理部门近日明确2025年金融支持硬科技发展方向,包括加大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力度、完善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政策、深化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改革等。文章探讨了科技型企业特征、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差异、信息不对称问题缓解、风险缓释与分担机制优化及投贷联动模式改进等方面。

2025年,金融领域如何更有效地支持硬科技的发展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近期,金融管理部门在一系列工作会议上明确了支持方向。中国人民银行强调,将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确保资金精准流向科技领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则提出,要完善针对早期、小型、长期及硬科技企业的投资支持政策,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支持体系;而中国证监会则表示,正积极研究制定更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同时深化科创板、创业板及北交所的改革,为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开辟更多通道。

科技型企业,特别是初创企业,以其高收益、高风险、长周期及高成长性的特征著称。在初创阶段,这些企业往往面临研发成果能否转化为产品、产品能否市场化等多重不确定性。然而,一旦突破这些障碍,科技型企业往往会迎来规模、营收及利润的爆发式增长,为社会带来显著的综合效益。

相较于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与科技型企业的特性更为契合。债权人如银行,主要依赖利息收入,不愿承担过高风险;而股东则通过股权投资参与企业决策与管理,分享企业成长红利,因此更愿意承担较高风险。这一差异使得股权融资成为科技型企业更为理想的选择。

在我国,尽管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仍占据社会融资总额的主导地位,但其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却面临收益与风险不平衡的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需拓展金融服务硬科技的“朋友圈”,通过股、债、贷、保等多方联动,持续完善相关政策,寻求合作与共赢。

聚焦产业链供应链,缓解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成为关键。金融机构可沿产业链、供应链思路,寻找链主企业的上下游中小型科技企业,通过供应链金融降低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同时,加强与政府部门、产业园区的合作,拓展企业信用信息维度,实现对企业信用等级的精准评估。

在风险缓释与分担方面,财政资金、融资担保公司及保险公司均可发挥积极作用。多地已形成财政资金与银行信贷风险共担的联动模式,并取得积极成效。未来,可进一步拓展科技保险服务的广度与深度,优化保险补偿机制试点政策,发挥共保体、再保险共同体等合作组织的作用。

此外,优化“投贷联动”模式也是解决收益风险平衡问题的重要途径。自2016年起,我国开始尝试“投贷联动”试点,但实践中仍存在堵点。未来需进一步优化模式,平衡银行信贷与风险投资的风险偏好差异,形成收益与风险的长期均衡,激发各类参与者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金融领域正通过一系列政策与措施,加大对硬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多方联动、完善政策、缓解信息不对称及优化风险分担机制等措施,共同推动科技金融的健康发展。(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