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北京政协委员安庭在接受北京商报采访时表示,流行音乐应作为深化北京演艺之都建设的核心方向,提出增强平台建设、品牌建设、提升原创力及细分市场需求等建议,以推动流行音乐市场的全面发展。

1月16日,在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期间,市政协委员、民建界别代表、希肯国际文化集团董事长安庭接受了北京商报的专访。安庭指出,流行音乐应作为深化北京演艺之都建设的核心方向。他强调,流行音乐作为当代年轻人热衷的消费热点,不仅能提振消费,还能通过其娱乐效应带动旅游、住宿、购物等相关产业链的全面发展。为此,他提议大幅增加首都流行音乐的演出市场容量,促使流行音乐成为衡量北京文化消费的重要指标。

强化平台建设,推动市场复苏

近年来,北京演艺市场展现出了强劲的复苏势头。据统计,2023年1月至7月,北京共举办了29场演唱会,吸引了45.6万人次观众,票房收入高达4.07亿元。与2019年同期相比,观众人数和票房收入分别实现了103.5%和304.9%的增长。安庭观察到,2023年至2024年间,北京流行音乐演出市场经历了显著的复苏、增长及爆发阶段,复合增长率大幅提升,消费密度与广度得到了充分展现,并与文旅消费链条形成了紧密联动。

安庭建议,应充分利用北京作为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独特优势,进一步提升聚合流行音乐的平台建设能力,增强演艺之都的国际影响力。他主张跨界整合多种资源,为流行音乐在场地、设施、内容创新、审批流程简化以及金融扶持等方面提供更多支持,打造更加完善的演艺生态。

在扶持政策中,安庭特别强调了品牌建设的重要性。他认为,强有力的品牌不仅能提升音乐活动和演出场馆的知名度,吸引更多观众和媒体关注,还能吸引顶级艺人和团队参与,增强观众对演出活动的信任感,形成稳定的观众群体,促进票务销售和市场稳定。此外,品牌建设还能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推动流行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升整个行业的文化价值。

挖掘与培养音乐人才,提升原创力

安庭还建议,北京应进一步提升流行音乐的原创能力,通过充分的政策扶持,高质量地挖掘、培养与孵化音乐人才,建立健全扶持机制,使北京成为全球音乐人向往的聚集地。他提到,“北京国际流行音乐周”已连续举办十年,是国内少有的室内流行音乐品牌。在十周年之际,音乐周与音乐人胡海泉共同成立了音乐周(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旨在完善演出、创作、孵化、人才的关键链条,推动更多原创作品的诞生。

安庭透露,2025年,“北京国际流行音乐周”将重点扶持和孵化原创音乐人,研发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流行音乐演出品类,同时引进和运营更多优秀的海内外演唱会项目,打造“首演经济”,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促进北京的文化旅游消费。

细分市场需求,丰富演出供给

安庭指出,近年来,北京流行音乐演出市场的细分需求愈发明显,涵盖演出类型、市场类型、场景类型、地域类型以及体验类型等多个维度。这些维度相互交织、动态组合,共同构成了流行音乐演出市场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因此,他建议进一步细分市场需求,提供更加丰富的演出产品供给。例如,“北京国际流行音乐周”曾将谷村新司的“星”、雅尼的2019中国巡演北京站等大型演出带到人民大会堂,满足大体量市场需求;同时,也推出了如《王菀之MAO livehouse音乐会》等更加细分的小众市场演出。此外,他还提议充分利用北京的媒体资源优势,为音乐作品的传播推广创造有利条件。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