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CES展会期间,机器人市场迎来前所未有的关注热潮,国产机器人备受瞩目,英伟达创始人提出“ChatGPT时刻”即将到来。人形机器人被认为将进入量产元年,特斯拉Optimus计划扩大规模量产。同时,AI大模型等相关技术加入,显著提升了机器人的泛化能力。然而,用于训练模型的真实数据正逐渐枯竭,英伟达发布Cosmos世界基础模型以弥补短板。业界普遍认为,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成本降低,机器人市场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025年CES展会期间,国产机器人样机备受瞩目,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更是提出了“通用机器人领域的‘ChatGPT时刻’即将到来”的论断,标志着机器人市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关注热潮。这一趋势的背后,既得益于AI大模型等核心技术的快速演进,推动了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又源于相关用工需求的增长,促使多类型主体积极参与推进机器人的商业化进程。

在国内厂商中,拥有多年出海经验的扫地类目机器人持续拓展能力边界,人形机器人、机器狗等新型机器人也陆续进入公众视野。由此,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的元年。特斯拉CEO马斯克在CES期间透露,计划于2026年扩大旗下人形机器人Optimus(擎天柱)的量产规模,进一步加剧了AI大模型为基础的新一轮技术应用竞赛。

展会期间,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国产厂商带来的展品已覆盖家庭、工业等多种场景,扫地机器人也在持续迭代升级,实现了价值升维。例如,追觅科技在扫地机器人基础上增加了仿生多关节机械手技术,能够实现物品的夹取与归位,同时具备越障能力。九号机器人展示的割草机产品,借助先进的定位技术,实现了更大范围的作业和更高的效率。

陪伴类机器人同样备受关注,萌友智能推出的Ropet机器宠物在众筹平台Kickstarter上获得了远超预期的支持。宇树科技展示的机器狗等产品,既能适应家庭陪伴场景,也能应用于工业、应急等领域。高通展台上的“通天晓”人形机器人,更是凭借基于高通SoC平台设计的端侧多模态AI大模型,实现了与参观者的高频互动。

马斯克对Optimus量产进度的介绍更是引发了广泛关注。根据计划,Optimus将于2025年开启量产,2026年产量将增加10倍,目标是生产5-10万台人形机器人,到2027年产量再增加10倍。这表明,人形机器人正迎来进入重点领域商用的关键时期。

本轮机器人发展热潮的背后,是AI大模型等相关技术的加入,显著提升了机器人的泛化能力。深度学习、生成对抗网络和多模态AI等技术不断推动AI的边界拓展,使机器人具备更强的自主学习和适应能力。此外,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机器代人”市场需求、机器人产业链成熟及价格下降、国家政策指引和资本跟进投入等因素,也共同助推了本轮机器人热潮。

然而,随着物理世界的数据被大量学习,用于训练模型的真实数据正逐渐枯竭。这不仅可能减缓大模型本身的迭代速度,还将影响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英伟达在CES上发布的Cosmos世界基础模型(WFM),正是为了弥补这一短板。该模型能够生成大量基于物理学的逼真合成数据,用于训练和评估现有模型,从而加速机器人技术的商用落地。

汽车和手机厂商也对机器人品类表现出极高兴趣。这既源于他们看到了机器人在工业场景的应用价值,也与既有产业链能力可以有所复刻有关。波士顿动力等头部厂商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技术路线,以适应机器人市场的变化。然而,尽管电车厂商在发展纯电机器人方面具备一定产业链先发优势,但在技术纵深角度仍需克服一些壁垒。

尽管目前计划在商用落地的机器人多局限于特定场景,人形机器人也仍处于发展前期,但业界普遍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机器人市场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据群智咨询预测,2025年全球机器人出货量将达到近6000万台,维持18%的年增速。然而,机器人进入市场应用的难点在于高昂的成本和技术稳定性、可靠度等问题,需要业界共同努力克服。

目前,业界将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拆分为大脑、小脑、肢体三个维度。大模型对大脑和小脑的发展有重要驱动作用,但当前仍有较大能力迭代空间。未来,需要在大模型与小模型的融合、物理层面多模态感知融合、自学习迭代升级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同时,四肢也需要在触觉与反馈、柔性材料与结构设计、高效能源管理等方面实现突破。

(图片来源:https://www.yxiu.cn/files/20250116/173703841931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