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上海市在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道路上取得新突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提高,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增长迅速,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方案实施成效显著,创新策源能力实现新提升。

创新之路,总是伴随着不确定性和挑战,但它同样呼唤着探索者的勇气和持续创新的机制与环境。上海市在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道路上,正展现出新的突破和活力。

1月15日,上海市第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在世博中心开幕,上海市市长龚正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2024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已达到4.4%左右,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提升至57.9件。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更是达到了1.8万亿元。此外,上海还实施了新一轮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方案,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200.7亿元,增长了7.2%。这些成绩的取得,标志着上海创新策源能力的新突破。

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的成立运行,以及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的基本建成,进一步优化了张江高新区、“大零号湾”等载体的创新生态。目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达到2.5万家。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上海市近年来持之以恒推进的系列改革创新,包括下放科研自主权、优化创新生态,以及优化技术转移转化所需的专业服务和机制。

展望未来,上海正紧扣强化创新策源功能这一核心任务,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战略重点,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杨浦、闵行等地,多个科技创新园区和孵化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创新主体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营养”。例如,位于浦东张江机器人谷的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中心,正在积极推动国内机器人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同时,上海也在努力打破传统对科技创新的约束。近年来,上海高校科研支持项目普遍放宽考核要求,鼓励试错,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2023年上海市科委发布的“放权松绑18条”更是进一步加大了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和放权松绑力度。这些措施的实施,让原创思想更易“冒出来”,推动了科学研究从“从0到1”到“从1到N”的无限潜力释放。

除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努力外,企业也在市场经济浪潮中不断探索创新路径。例如,一家致力于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的企业探索出了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商业交由企业管理层的创新模式。同时,传统行业也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加快创新步伐。

此外,上海还积极推动经济、金融、科创中心之间的联动效应。通过“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联动循环,让硬科技不缺投资、好项目不缺资金、产业化能够落地。同时,上海还致力于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展望未来,上海将继续围绕细胞基因治疗、脑机接口、6G、量子计算、聚变能源等战略前沿领域进行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带动性研究布局。同时深化张江高新区、“大零号湾”等创新载体建设,发展高质量孵化器,着力培育硬科技企业。这些举措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图片及文章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