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央行发布2024年12月金融数据,显示居民部门中长期贷款连续增长,但全年累计新增回落。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仍需政策加力,面临居民收入预期偏弱和库存压力较大等挑战。中央已对2025年政策基调作出重要调整,推动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布了2024年12月份的金融数据报告。数据显示,当月居民部门中长期贷款新增3000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538亿元,实现了连续三个月的增长回暖,这一趋势反映出市场成交量正在逐步改善。然而,从全年数据来看,居民部门中长期贷款累计新增2.25万亿元,连续第三年出现回落,这标志着房地产市场虽然有所企稳,但仍需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当前,社会各界已普遍认识到房地产问题在当前经济中的关键地位。在市场持续下行的背景下,亟需强有力的政策外力来打破负反馈循环,推动房地产市场实现真正的止跌回稳。

自去年9月底以来,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特别是在9月26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政策目标。随后,相关部委迅速响应,推出了一系列包括“四个取消、四个降低、两个增加”在内的政策措施。随着这些政策效力的持续发挥,自10月份以来,30个大中城市的商品房销售面积已经连续三个月实现环比增长,居民部门中长期贷款规模也呈现出连续三个月同比多增的良好态势。

但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市场成交量的回升在一定程度上是以价格让步为代价的。从更能反映市场情绪的二手房成交指数来看,虽然成交量有所改善,但价格仍持续处于下行区间。因此,需要关注在这波刚性需求释放完毕后,如何进一步巩固市场企稳的基础。

实际上,当前市场情绪仍然低迷,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方面,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仍然较弱。根据统计局的消费者信心指数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居民对于收入的信心指数仅为94.1,处于历史数据的较低水平。在预期偏弱的背景下,降低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等措施可能难以持续提升居民的加杠杆意愿。另一方面,库存压力仍然较大。截至2024年11月底,商品房待售面积高达7.33亿平方米,去化周期较长。虽然中央已明确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可用于回收闲置存量土地、新增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且央行也推出了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政策以支持地方政府收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些政策的使用率仍有待提高。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空间仍然巨大。城镇化率的提升空间、户籍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以及“老破小”住房状况的改善需求等,均为房地产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要释放这些发展空间,还需克服上述两方面的制约因素。因此,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还需在改善居民收入和降低库存压力两方面持续用力。具体来说,一是要通过改善就业状况和提高居民工资性收入等措施来尽可能改善居民收入;二是要尽可能降低库存压力,通过落实专项债用于收储等政策、甚至考虑由中央政府统一收储并改成保障性住房等方式来推动去库存。

事实上,中央已对2025年的政策基调作出重要调整。财政政策转向“更加积极”,货币政策转向“适度宽松”,这些积极的表态均释放出强烈的政策信号。同时,中央明确要求“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和“推进处置存量商品房工作”。可以预见,在政策加码的背景下,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可能性正在不断上升。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