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在2024年围绕国际经济中心建设,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出台多项重点产业政策,从“新质”、“新势”、“新策”三个角度推动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预计2025年将继续深化这些措施,推动新型工业化向更高层次发展。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宋薇萍严曦梦)1月16日下午,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了一场聚焦市政府经济工作的主题记者会。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张英在会上透露,2024年,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围绕国际经济中心的建设目标,进一步强化高端产业的引领作用。为此,上海市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包括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方案,并发布了涉及低空经济、新材料、工业服务业等在内的24项重点产业政策,旨在推动上海产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这一战略可以从“三个新”的角度进行解读:

首先,“新质”体现在新质生产力的不断涌现。在这一年里,一批大国重器纷纷亮相,例如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成功点火,“千帆星座”首批组网卫星成功发射,国产大型邮轮开启了商业首航,而C919大飞机也累计交付了16架。此外,一系列关键技术取得了突破,如首个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落地,首家人工智能语料公司的成立,以及63款大模型成功通过备案。同时,一批重大项目也落地启航,如华为青浦研发中心正式启用,特斯拉储能等重大产业项目也相继开工建设。

其次,“新势”则表现为新增长动能的加速形成。新兴产业展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预计全年工业投资将实现两位数增长。高技术船舶和集成电路的产值分别增长了17%和20%左右。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在去年1月至11月的营收增长了10.9%,占GDP的比重已达到10%左右,成为上海市的重要支柱产业。此外,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规模也位居全国城市之首,累计推广量达到165万辆。在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发展方面,上海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5G基站密度、千兆光网建设等指标均位居全国第一。智能制造发展指数在长三角城市中位列榜首,并入选了首批“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同时,上海市还完善了绿色制造体系,建成了145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和28家零碳工厂。创新型企业也在加速成长,专精特新企业的数量已累计超过1.2万家,并在2024年成功召开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也位居全国第一。

再者,“新策”则是指新发展举措的落地见效。产业集群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市区协同建设了首批11个区级千亿级产业集群,并累计培育了14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其中,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大飞机、船舶海工等5个集群还获批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工业降本增效方面,全年为工业企业降低了约500亿元的综合成本,并试点实施了工业领域的AEO制度,简化了涉企检查。同时,还扩展了工业上楼智造空间,面积达1015万平方米。在企业服务方面,建立了招商和服务一体化推进机制,推动了惠企政策的免申即享,并推出了重点企业“服务包”2.0升级版,累计办理了1.5万余件企业诉求。

展望未来,2025年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将继续推动上海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向“新”发力、向“实”前行、向“高”攀登。具体来说,一是将大力发展智能经济,深入实施“模塑申城”工程,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高地的建设。二是将全力发展未来产业,不断开辟智能终端、生物制造、海洋装备、空间信息、机器人等新领域新赛道,以培育未来产业的核爆点。三是将延伸发展工业服务,在制造服务一体化、供应链管理、绿色低碳服务等领域扩大应用场景,持续赋能产业升级,以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上海全市产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图片链接及相关HTML代码已保留,未做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