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上海宝山区推出国内首个公共机构建筑碳信用产品,通过量化核证温室气体减排效果并在交易所登记交易,实现建筑业主减排活动的经济价值,加速绿色低碳转型。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孙燕上海报道

近日,国内首个公共机构建筑碳信用产品——“吴医降碳”在上海宝山区成功上市,该项目源于上海宝山区吴淞中心医院的节能改造。这一创新举措标志着建筑领域在碳信用机制建设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尽管市场上已存在碳配额、CCER(中国核证减排量)和碳普惠三大机制,但建筑领域一直未能形成普遍接受的碳信用机制。这主要归因于排放主体分散、单体减排量小、以及实时监控困难等多重挑战。

“吴医降碳”产品的推出,旨在解决上述问题。该产品通过对公共建筑领域的节能改造和能源管理项目进行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量化核证,并在贵州省绿金低碳交易中心进行登记和交易,从而实现了建筑业主减排活动的经济价值。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营造绿色低碳产业健康发展生态,培育绿色建筑等新增长点”。在此背景下,上海宝山区作为重工业区域,积极探索以建筑领域降碳为突破口的“宝山模式”,通过“碳信用+绿色金融”的方式加速绿色低碳转型。

公共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是建筑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占2021年全国能源相关碳排放的比重接近9%。然而,现有的碳交易机制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存在诸多困难。为此,绿地金创联合中冶检测等合作伙伴,依托绿交所,创新性地开发了建筑碳信用机制,并制定了首个方法学《公共建筑综合性减碳改造项目碳减排量认定技术规范》。该技术规范日前还与新加坡《建筑节能计算方法学》实现了互认。

建筑碳信用产品的开发过程包括五个步骤:节能降碳改造、项目审定和减排量核查、提交绿交所审核登记、产品上市交易以及产品消纳。以上海宝山区吴淞中心医院为例,该项目通过改造高能耗设备,实现了显著的碳减排效果。经过项目审定和减排量核查,“吴医降碳”产品在绿交所成功备案并上市交易。

建筑碳信用产品不仅可用于建筑行业内部的碳中和,如打造碳中和医院、碳中和政府大楼等,还可用于非控排行业的碳抵消,如打造碳中和工厂、碳中和园区等。这一创新机制为建筑领域的碳减排提供了新的动力。

在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方面,上海宝山区不仅通过碳信用产品激励建筑业主实施节能改造,还部署了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等金融服务。同时,宝山区还加大了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对获评三星级的绿色建筑示范项目给予每平方米补贴100元,并对符合绿色建筑示范的项目给予一次性最高不超过300万元的奖励。

此外,宝山区还从供应链着手,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在国际经贸规则重塑的背景下,宝山区积极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旨在提升出口产品的成本竞争力并争取更多国际经贸规则话语权。为此,宝山区构建了绿色低碳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1+5”矩阵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绿色采购等服务。

据上海宝山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高虹军透露,2024年宝山区绿色低碳产业规模首次超过千亿,近三年新能源备案项目投资总额年增长率超过160%,绿色低碳产业投资总额年增长率也超过了100%。这一成绩彰显了宝山区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的努力和成效。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