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本文分析了2025年1月以来债市利率震荡上探的原因,指出资金面收敛、税期压力、居民取现需求增多等因素对债市构成影响。同时,文章也探讨了债市仍处于顺风周期但短期调整难以避免的现状,以及节前布局应保持审慎态度的建议。

新华财经上海1月16日电(记者杨溢仁)自2025年1月以来,市场资金面逐步呈现收敛态势,导致债市利率在这一背景下出现震荡上探的走势。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在15日至17日这一税期高峰时段,各金融机构应密切关注央行货币政策动向以及资金面的边际变化,因偏空因素可能对债市的短期表现构成不利影响。

债市短期波动加剧,盘整态势明显

随着春节的日益临近,债市收益率一改前期快速回落的趋势,自1月以来重新呈现震荡上探态势。其中,10年期国债利率更是一度从之前的低点1.60%回升至1月13日的1.66%附近。

在当前新旧交替的时间节点上,本轮债市调整可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包括资金面维持紧平衡状态、降准和降息预期暂未兑现、管理层警示利率下行过快并约谈相关机构等。

华福证券研究所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徐亮表示:“资金面的持续承压对债市表现构成了明显压力。一方面,近期市场面临税期走款压力;另一方面,春节临近,居民取现需求增多,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的融出能力。此外,地方债开始发行,虽然规模不大,但2025年尚有2万亿元置换债和8000亿元特殊新增专项债的发行计划,若资金面不能明显转松,那么债市短端品种利率或将进一步回调。”

在降准、降息方面,此前管理层已明确提到要“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降准降息”。然而,业界普遍认为,由于汇率问题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货币政策的进一步宽松,同时近期债市利率下行过快,已较基本面和政策利率出现明显偏离,因此在管理层担忧利率风险的前提下,实际的“宽货币”政策落地可能会比市场预期的更晚。

此外,近日央行公布首批债市违规处罚名单并暂停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操作等举措,也释放出了不希望长端利率过快下行的信号。

华西证券研究所分析师肖金川认为:“对于债市而言,短期资金面和外部冲击将成为主要矛盾。已经公布的2024年12月社融数据增量信息有限,更多是11月数据特征的延续。短期内,市场将更加关注资金面的表现。往后看,货币主线调整与否可能还要视外部冲击而定,各机构应密切关注1月20日之后的境外市场关税政策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债券市场仍处于顺风周期,但短期调整难以避免

尽管面临多重挑战,但华泰证券研究所固收首席分析师张继强认为:“上述因素更多是扰动而非趋势。毕竟,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基调并未改变,且当前‘融资需求弱+高实际利率’的现实本就支持央行降息,只是落地时间和幅度尚待观察。”

贝莱德建信理财副总经理、首席固收投资官王登峰也表达了相似的看法:“尽管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出台以及春节前资金面收紧,债券市场出现短期调整在所难免,但就中期而言,我们认为政策公布有其底层逻辑和节奏,经济的恢复也需要时间。在全球市场寻找切实可行增长点仍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国内货币政策大概率保持相对充裕状态,因此对于债市的阶段调整不必过于悲观。”

贝莱德基金量化及多资产投资总监王晓京则从中期维度出发指出,货币政策将不断加力。如果资金成本持续下跌,那么在未来的1年至3年间,很可能出现“股债双牛”的局面。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包括中金公司在内的大部分机构对于后续“债牛”行情的演绎仍充满信心。中金基金固定收益部负责人董珊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综合楼市库存去化、降低实际利率、提振融资需求等方面考量,我们预计2025年降准、降息均有空间,资金利率中枢也有望随之下行。在当前经济修复仍面临挑战的背景下,需要实际利率进一步下行以激发内生需求。对于债市而言,考虑到高息资产荒将持续演绎,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中,债市的‘低利率’行情难言终结。”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公开市场逆回购投放量的增大,截至1月15日收盘,银行间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回落至1.63%附近。

节前布局建议保持审慎态度

尽管债市处于顺风周期,但随着利率行至极低水平且扰动因素增多,未来波动加剧同样难以避免。一位机构交易员向记者表示:“春节前,由于市场处于国内政策公布的真空期,债市利率预计会维持低位震荡格局。真正的波动要待节后来袭。在当前环境下,市场缺乏明显的操作机会。”

贝莱德基金首席固收投资官刘鑫则认为:“展望2025年,中国债券市场将继续在政策宽松的环境中维持较稳运行,并迎来更多结构性机会。尽管短期市场面临一些风险,但在经济增长企稳和政策逐步见效的背景下,债市长期配置价值依然显著。投资者需在震荡中寻找确定性,把握政策窗口期,同时精细化管理组合风险,以获取更高的收益回报。”

德邦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吕品指出:“当前债券市场的极致行情已脱离资产端定价,负债端成为核心驱动力。然而,负债端可能会因央行逐步回收流动性而发生波动。因此,至少在年初时间段内,不宜采用超配久期持有策略,也不宜过度再博弈宽松预期。目前市场对于已释放的利空或潜在利空的重视度并不高,若后续利空接踵而至,可能会引发债市不小的调整。也就是说,在看好长线的同时亦不可掉以轻心。”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债市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