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两会关注: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引热议
AI导读:
上海两会期间,新就业形态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备受关注。多位代表委员建议加强保障力度、完善法规体系、创新商业保险等多方面施策,构建全面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
1月15日上午,上海市第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拉开帷幕,上海市市长龚正在会上作了《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上海将稳步扩大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为这一日益壮大的劳动力群体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新就业形态人员,即依托互联网平台就业的群体,包括网约配送员、网约车驾驶员、互联网营销师等。他们已成为当前劳动力市场不可或缺的力量。据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全国职工总数约为4.02亿人,其中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量已高达8400万人。
自2022年7月起,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在北京、上海、江苏等7省市的出行、外卖、即时配送、同城货运四大行业展开。截至当前,参保人数已突破1000万人,但相较于8400万的总数,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在今年的上海两会期间,新就业形态人员的职业发展与社会保障问题备受关注。多位代表委员就此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希望为这一群体争取更多的权益保障。
上海市人大代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指出,诸如“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平台主播”等新就业形态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他们面临着社会保障覆盖面窄、参保意愿低迷、劳动关系不清晰等困境。在权益受损时,往往难以确定责任主体,维权之路困难重重。同时,针对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缺乏明确的规定和标准。
汪泓进一步强调,尽管部分地方政府正在探索职业伤害风险的防范措施,但这些措施多依赖于商业保险,其普及率和覆盖面有限,保障效果不稳定。此外,新就业形态人员参加职工医保的比例较低,而居民医保的参保规定又不够灵活,导致他们在面对疾病时容易陷入经济困境。
为此,汪泓建议上海在加强保障力度、完善法规体系、增强工伤保险、创新商业保险等多方面施策,以构建全面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她呼吁平台企业承担起社会责任,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用,并建议相关部门突破传统的缴费模式,实行更加灵活的参保方式。同时,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手段激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社会保险。
政府部门也应从制度层面进行探索,明确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的认定标准,对传统劳动关系进行适当拓展,实现“动态调整”,灵活认定该群体的劳动关系。同时,制定和实施针对新就业形态人员的法律法规,推广标准化的劳动合同,要求平台企业与劳动者签订正式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汪泓还建议保险公司开发适合新就业形态人员特点的商业保险产品,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保障方案,以满足他们的多样化需求。
上海市政协委员林丽平在提案中建议,上海应建立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大数据动态分析检测系统,开展用工分析监测,并发布预警信息,引导新就业人员谨慎进入饱和行业。同时,行业主管部门可以通过调整行政许可的方式,调节就业饱和的行业,如暂停核发网络预约出租车营运证等。
针对公共政策覆盖面有限的问题,林丽平建议上海设置专项补贴,对完成职业技能课程培训并通过考核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给予相应补贴。同时,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与传统就业领域的用工需求对接,促进劳动用工的合理流动。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图片来源:网络)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