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小贷公司牌照热度下降,行业经历多轮洗牌。大型企业如中国平安等纷纷退出小贷行业,同时多地清退失联、空壳小贷公司。随着监管趋严,小贷公司数量和规模显著萎缩,但互联网巨头却纷纷增资入场。行业内部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小贷公司牌照的热度似乎已今非昔比,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洗牌。从大型央国企的主动转让或关停清退,到小微公司的被动淘汰,小额贷款行业的格局正在发生巨变。

近日,中国平安旗下全资控股子公司深圳平安金融科技咨询有限公司,完成了对广州平安好贷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的股权转让,受让方为在美股上市的金融科技公司信也科技。信也科技作为一家主营消费金融及小微金融等业务的金融科技集团,此次收购无疑将进一步巩固其在行业内的地位。此外,2024年包括保利集团、中国电信集团在内的多家央企子公司,也在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所持有的小贷公司股权。

进入2025年,广西、湖南、湖北等省区的地方金融管理部门纷纷公示了一批失联、“空壳”的小额贷款公司,数量超过20家。小贷行业监管趋严,门槛提高,导致小贷公司数量和行业规模显著萎缩。据统计,自2015年9月末的高点至今,小贷公司数量已减少了将近3600家。

平安集团的退出并非个例。近年来,大型企业退出小贷行业的案例屡见不鲜。中国保利集团、中国电信集团等巨头纷纷转让旗下小贷公司股权,上市公司也参与其中。与此同时,一批“失联”“空壳”的小贷公司被地方金融管理部门清退,行业整顿力度空前。

随着小贷行业监管的日益严格,粗放经营、信用风险偏高的小贷公司被市场淘汰已成大势所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进一步细化了小贷行业监管规则,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路径。新规要求小贷公司立足当地,不得跨省区、跨地市展业,并对小贷公司“牌照出租”等乱象进行遏制。此外,跨省展业的网络小贷的一次性实缴资本不低于50亿元,这一门槛的提高无疑将加剧行业的分化。

尽管区域性小贷公司生存艰难,但互联网巨头却纷纷增资入场。腾讯、京东、美团、字节跳动、滴滴等互联网公司已拿下小贷公司并注资,市场份额日趋集中于头部互联网平台。这一趋势表明,小贷行业虽然整体规模萎缩,但内部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5385家,贷款余额7514亿元,从业人员4.6万人。与2015年9月末的高点相比,小贷公司数量和规模降幅约40%,贷款余额减少约2000亿元,从业人员流失将近60%。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了小贷行业的萎缩态势。

业内人士指出,小额贷款公司要发挥好主体作用,必须明确定位、回归本源、完善公司治理、加强风险防控。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